六月的石頭寨村,藍莓綴滿枝頭,紅色李巷的游客絡繹不絕。這片以“紅土地”聞名的革命老區,如今因“紅藍雙引擎”驅動煥發新生:藍色是科技賦能的千畝藍莓產業,紅色是底蘊深厚的李巷紅色文化。從單一農業到農文旅融合,石頭寨村如何走出一條特色振興路?
科技+產業
激活“藍色生產力”
富禾藍莓園里,30多畝露天盆栽藍莓正值盛果期。“盆土采用進口葉康草炭土加珍珠巖配制,每天輸送五六次營養液,水肥精準直達根部。”總經理馮清龍指著自動滴灌系統介紹,藍莓傳統種植三年掛果,而這一種植模式一年就能采收,畝產達2000斤。而這,正是石頭寨村告別“靠天吃飯”、擁抱智慧農業的縮影。
石頭寨村的“藍色傳奇”始于1986年。當年,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專家對當地土質進行檢測,發現這里很適合種植黑莓和藍莓,隨即便展開了選種育苗工作。如今,曾經的試驗田已擴張為6700畝藍莓基地,與1900畝黑莓構成的支柱產業,藍莓產業獲評全國“一村一品”,黑莓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2024年,全村藍莓產量2600噸,黑莓產量1400噸,鮮果銷售達8000萬元。
產業騰飛背后,是“兩莓黨支部”的堅強引領。“我們主動對接科研院所,把優瑞卡、云雀等優新品種技術引進來、推廣開。”黨支部書記胡和榮說。支部還將黨員經營戶納入組織,有效聯結起15家種植企業、20余家合作社和數十個家庭農場,構建起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人文+旅游
點燃“紅色新引擎”
漫步石頭寨紅色李巷景區,新四軍旅部舊址、地下交通站、將領舊居坐落在此,將人們帶回烽火歲月。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作為中共蘇皖區委和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駐地,被譽為“蘇南小延安”。陳毅、江渭清等將領曾在此運籌帷幄,一道道作戰指令便從這里發出,傳向蘇南前線。
2017年,這片紅色熱土被重新喚醒。紅色李巷精心復建歷史遺址,打造紅色歷史館、廉政教育館等主題場館,讓歷史場景生動再現。
紅色基因催生新業態。游客芮婷在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后,興致勃勃購買了農戶的藍莓:“來這里,既能感受革命歷史,又能摘果嘗鮮、吃農家菜,超值!”依托“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金字招牌,李巷將紅色旅游、干部研學、民俗體驗有機結合,開發紅色餐飲、非遺工坊等互動項目,農居改造的紅色民宿集群應運而生,并成為江蘇省委黨校的黨性教育基地。紅色李巷景區開放至今,年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紅色培訓超500批次,創收逾千萬元。
紅土+藍果
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石頭寨村“紅色研學+莓果經濟”的雙輪驅動模式成效斐然。品牌活動“紅土地·藍精靈”累計吸引60萬游客,帶動了DIY工坊、農家樂和特色民宿的興旺,更讓藍莓鮮果、原液、干紅等系列產品成為“香餑餑”,村民增收渠道大大拓寬。
“紅色李巷”名氣飆升,游客慕名而來,帶火了藍莓采摘與銷售。在富禾藍莓園里,75歲的李軍輝老人熟練分揀著鮮果:“土地流轉有租金,干活有工資,一年穩穩兩萬多。”高峰期,園里能解決80多人就業,像李軍輝這樣的老年勞動力找到了新價值。
產業活力更點燃了年輕人返鄉熱情。“政策好,產業旺,回來有奔頭!”南京明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明看準機遇,辭職回鄉創業。在村集體扶持下,他租賃廠房主營“兩莓”存儲銷售,并拓展草莓、荔枝、芒果等業務。去年,公司收購藍莓263戶,加工銷售鮮果50噸、凍果80噸,營收達360多萬元。
“紅”“藍”雙重賦能,最終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效益。“紅色引流,藍色變現,兩者互補共贏。”村黨總支書記周建明亮出成績單: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400萬元。
“我們的目標,就是產業更旺、鄉村更美,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文化飯’!”周建明滿懷信心地表示,要持續提升藍莓品質,向果酒、保健品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產業鏈,同時深化文旅融合,借力電商直播、智慧農業提升產銷效率,讓“紅色石頭寨”品牌叫得更響,傳得更遠。
記者:經玉萍
素材來源:南京國家農高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