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就要開始填高考志愿了,對于成績在本科線邊緣徘徊的家庭來說,或許此刻就十分糾結。
因為,擺在面前就兩條路:一個是去三四線甚至更小城市,讀個公辦的二本大學;另一個是咬牙去大城市(比如省會、一線/新一線),讀個民辦本科(或者叫獨立學院)。
但問題是,去大城市讀民辦,學費不菲,動輒數萬元起,四年下來不是一筆小數目;可去小城市讀個本科,又擔心孩子未來實習和就業,甚至校友資源都不一定能用上。
今天咱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這個“雞頭鳳尾”該怎么選?
先說觀點:孩子剛過本科線,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讓孩子去大城市讀民辦大學。
有人可能不樂意了,雖然小城市讀的是公辦“二本”,但畢竟有個“公辦”名頭,聽起來也好聽,社會認可度也似乎會高一些。
而大城市的民辦大學,本來就是“民辦”,學費還特別高,每年動輒兩三萬甚至更高,四年下來少說也要十多萬。
確實,相比公辦本科統一的5000元左右學費,大城市的民辦大學的學費不是一筆小數目。
可需要搞清楚的關鍵是,選擇大學,不僅僅是學校性質,更是一個家庭未來四年的“隱形資源包”,以及孩子未來人生的“規劃清晰度”。
這賬要真算明白,得把眼光放長遠。
圖片來源:千庫網
比如我有個老家在河南安陽的朋友,他的孩子去年選了上海一所民辦本科,一年學費2.8萬,生活費每月2000,四年下來總開銷20萬;而他高中同學去了老家地級市的公辦,四年總共花了8萬。
乍一看,后者省了12萬,但這12萬真的是 “賺”到了嗎?
咱就直接看成本:讀上海民辦的孩子專業是軟件工程,今年暑假在浦東張江一家科技公司實習,月薪2500,晚上還加班幫人做AI課件,每月收入4000左右;那個留在老家的同學,專業是工商管理,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實習單位,只能在一家連鎖餐飲店打零工,月薪1500。
未來,倆人最直觀的就是起薪差距:上海民辦大學畢業生,畢業生起薪普遍5000-6000,老家同學進本地小公司只能拿3000。
這樣算下來,去上海的孩子,一年能多賺3萬多,差不多四年時間,就能把多花的12萬學費賺回來。
再看直接成本,大城市的兼職機會多,家教、直播小助理、電信代理、健身助教……
北京的兼職機會較多 圖片來源:小紅書
而這些兼職只要能吃苦,肯堅持,每月賺2000左右不成問題,基本覆蓋了生活費,這在小城市根本不敢想。
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隱性成本:選擇去一些小城市讀公辦二本的孩子,到找工作時往往很沮喪,因為想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公司,太難了。
特別是學一些新興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即便找到心儀的公司,可人家往往會要求“有大廠實習經歷優先”。
可問題是,本地像樣的企業就那么幾家,大廠連個分公司都沒有,他壓根沒有機會接觸到大廠。
而且,如今很多大城市的民辦的“求生欲”極強,在專業設置上往往比公辦更貼近市場。
比如像如今火熱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新媒體、電競管理很多都是民辦先開設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一個比一個熱鬧,很接地氣。
換句話說,選擇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民辦的孩子,找到大廠、大企業或合作企業實習與就業,機會遠比小城市要多得多。
這就像買菜:小城市菜便宜,但想買海鮮得跑老遠,還不一定新鮮;大城市菜價高,但下樓就是超市,品種多還能挑打折的,關鍵是能買到小城市買不到的“硬貨”(各種高價值的實習機會和行業人脈)。
這種看不見的資源,才是就業最重要的“敲門磚”。
再來聊聊大城市的就業機會。
有人可能聽說過,“選大學就是選未來的生活圈層”,這話一點不假。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就業機會,根本不是“多少”的區別,而是“維度”的差距。
應屆生不同類型城市就業比例 圖片來源:麥克思研究院《就業藍皮
就拿金融行業來說,全國70%的上市公司扎堆在北上廣深,光上海浦東就有 2萬多家外資企業。
上海讀民辦的學生,只要能在校期間拿下CFA(全球特許金融分析師),一樣可以與公辦大學的同學同臺競技。
我有一位安徽阜陽的朋友,他的女兒之前就是壓線進入浦東某民辦大學金融專業,沒有留在當地讀某二本專業。
這所學校與滬上諸多金融機構有合作,因為女孩大二拿下了CFA,周末坐地鐵去陸家嘴參加企業開放日,與HR面對面聊,得到了寶貴的實習機會。
大學畢業時,她憑借大廠實習經歷和過硬證書,順利入職一家跨境金融公司,現在年薪15萬+。
可如果她是留在小城市讀公辦本科,想找到金融類的高薪職業,估計很難如愿。
還有學營銷的,某些小城市公辦學生大三實習時,能給回應的往往是房產中介和超市營銷,想進大企業的市場部門,可能還不夠格。
如果不甘心,想去省會碰碰運氣,或許機會是有,可公司要求“每周到崗不少于5天”……那碰到學校有事要出席怎么辦?實習期間的住宿又該如何解決?
即便去一線城市實習或找工作,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僅難以兼顧學業,那點實習工資可能都難以覆蓋生活成本。
更令人無奈的是,就算肯屈尊在某些超市或中介實習,可簡歷上寫著“負責日用品展區銷售”“負責某某區域房屋租賃”,這與前面提到的上海民辦金融專業的女生簡歷比起來,含金量差得不是一點點。
你看,這就是大城市的“機會密度”優勢。
倒不是說小城市完全沒機會,而是大城市像個篩子,網眼更密,撈到“大魚”的概率自然更大。
相比大城市,許多小城市過于安逸的生活,使得校園氛圍接觸的新事物、新思想、行業動態或許要慢半拍。
就說如今最時髦的無人機、機器人等專業,大城市民辦的學生有機會能參與學校與特斯拉、華為等共建實踐項目,畢業后進大廠的概率比小城市公辦自然就高了許多。
圖片來源:千庫網
還有一些小城市公辦院校的孩子,整個大學期間目標可能只是“求穩”,比如考研、考編、回家……這種過于保守的氛圍,對身處其中的孩子人生規劃影響極大。
對比之前說的,大城市的民辦大學,主要就是吃的城市紅利,近水樓臺,學生有機會去大廠、名企實習,積累經驗、混個臉熟;到畢業季,還有不少大廠的招聘會直接入校擺攤。
所以,選大學不是選“學歷證書”,而是選一張“機會兌換券”。
大城市的民辦院校,就像張能兌換高價值的機會券,雖然買的時候貴點,但兌換時機遇也可能高一些。
就拿考研來說,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的民辦高校,周邊全是考研培訓班,資料更新快。學生報班成本是要比小城市高,但大城市的輔導班,也能給出更靠譜的備課建議。
甚至,大城市的民辦學生愿意的話,還能去周邊一線不錯的公辦大學蹭課、聽講座,想學習到處都是機會。
我有個專升本的學生,之前是臨港某民辦高校的大專生。
他就是每周末堅持坐地鐵去楊浦的復旦、上財聽講座,和那些985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才激勵了他又去考了專升本,進入上海的公辦二本讀書后,又考研成功。
圖片來源:千庫網
劃重點:考公考編其實不受民辦和公辦學校背景限制!
而在一些小城市的公辦本科,想找靠譜考研班得去省城,路費住宿費就花了不少,備考效率差了一大截。
還有家庭最關心的落戶和買房。
如今,隨著新一輪城市化進程,許多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對本科畢業生落戶很寬松。比如杭州、廣州這些新一線城市,在當地讀民辦,畢業后繳滿社保就能落戶。
杭州學歷落戶方式
而上海五大新城包括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賢新城和南匯新城,落戶政策和條件都更加寬松,民辦與公辦畢業生落戶也享受一樣的待遇。
有人可能又要說了,這些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買房子都買不起。
這話沒毛病。
可如果換個角度考慮,如果有機會走出原有的生活環境,在大城市努力搏一把,爭取個不錯的未來,還是一輩子呆在小城市,按部就班生活下去?
畢竟,大城市的產業更新快,總能冒出新職業和新機遇。
比如前兩年火起來的“跨境電商運營”,現在月薪8000起步,而這種崗位在小城市基本不存在。但在一線城市,就算是民辦畢業生也有機會入行,趕上風口就能快速漲薪。
最重要的是,不同的城市,也意味著孩子的人脈起點不同。
小城市的大學畢業生肯定是希望往大城市發展,而校友資源只會集中在經濟活躍的地區。
說白了,選大學就像投資:小城市的公辦本科是“定期存款”,穩妥但利息低;大城市的民辦本科是 “成長型基金”,前期投入高,但長期收益空間大。
不過,還是要客觀分析。
大城市的民辦大學,好是好,可學費也是真的高,這個需要家庭量力而行,不能一廂情愿。
2025年民辦大學學費TOP25
必須重點提一句:如今只要是上大學,無論是在公辦大學上學,還是在民辦大學上學,都是可以申請助學貸款的,只是各地政策和金額略有不同,需要單獨去了解。
還有就是孩子自身,大城市誘惑多,同學背景差異大,如果孩子缺乏自控力,只是換個地方打游戲混日子,那再好的城市也白搭,不如省點錢。
如果孩子未來就是想考研深造、考公考編求穩,那小城市公辦二本性價比更高,反正安心學習,省錢,牌子也夠用。
所以,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有適合你的選擇。
結合家庭條件、想走的路、以及你的家庭條件如何,孩子又是個什么樣性格的人,慎重選擇吧。
畢竟,大學只是起點,怎么跑,又能跑多遠,最終看的,還是一個人的視野、能力和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