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要把優化專業設置作為高等教育改革重點。需要注意的是,通知中列舉了16個重點產業和領域,支持高校對接相關產業設置本科專業。(查看通知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16個重點產業和領域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具身智能、自動駕駛。
關鍵領域包括: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金融科技。
現代服務業包括:護理康養、文化旅游、物流。
麥可思研究梳理了與16個重點產業和領域密切相關的主要本科專業,及全國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陽光高考網)、近5年專業的新增情況,供高校專業調整參考——
01
戰略性新興產業
1.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培養微電子材料與工藝技術、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磁兼容技術、系統封裝設計以及多芯片組件設計等多方面的知識。近5年全國共有105所高校新增該專業。全國有120所高校開設該專業。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是2025年進入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專業類別為交叉工程類,首批獲批的高校包括復旦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培養掌握集成電路設計、制造、測試及封裝技術,兼具材料科學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半導體器件物理、功能電子材料、固體電子器件,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設計與制造技術、微機械電子系統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技術等。近5年全國共有34所高校新增該專業。全國有131所高校開設該專業。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自2018年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以來,人工智能一直是高校競相布局的熱點,近5年有406所高校備案和審批通過該專業,堪稱高等教育領域的“現象級爆款”。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屬于高度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綜合勝任力、創新能力要求更高,崗位更多需要從業者具有研究生學歷背景。
智能科學與技術:該專業以光、機、電系統的單元設計、總體集成及工程實現的理論、技術與方法為主要內容。2003年,該專業由北京大學智能科學系提請建立,并在2004年開始招收首批本科生。目前全國有216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52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3.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培養以現代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為基礎、以分子克隆技術為手段的現代生物技術人才。目前全國有352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9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生物制藥:培養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工藝工程,具有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素質,可從事藥品生產、管理和技術研發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目前全國有138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37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4.量子科技
量子信息科學:融合量子物理、計算機科學、信息工程等多學科知識。培養具備量子技術研發、系統設計與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020年正式增設“量子信息科學”專業,近5年全國有16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5.新能源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培養能夠在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綠色電源、變頻器、電動車驅動等相關領域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目前全國有175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64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儲能科學與工程: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首次將儲能科學與工程列為目錄外新專業,西安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高校率先獲批招生,近5年全國有102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2021年能源動力類還新增了氫能科學與工程、可持續能源兩個專業,近5年全國分別有7所、3所高校新增了該專業。2025年新增的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也值得關注,該專業屬于交叉工程類。首批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是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6.新材料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培養具有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的設計、制造與應用能力,并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發展潛力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目前全國有165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87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培養具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知識及相關基本技能的高級研究開發與工程技術人才。目前全國有264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31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7.低空經濟
低空技術與工程:聚焦低空飛行器設計、低空交通管理、空天地一體化通信等核心領域,融合航空宇航科學、控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學科知識。2024年教育部批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所高校首批開設。
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培養無人機系統設計、智能控制、行業應用等領域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2021年進入本科專業目錄,近5年全國有26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8.具身智能
機器人工程:2016年進入本科專業目錄,當年東南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開始招收首批學生。課程涵蓋機器人運動學、動力學及工業自動化系統集成等核心內容。近5年全國有144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未來機器人:2023年進入本科專業目錄,專業類別為交叉工程類。東南大學是全國首個設置該專業的高校,課程涵蓋智能傳感器技術、高級編程語言、腦機接口等前沿內容。近5年全國有3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9.自動駕駛
智能車輛工程:教育部在《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首次批準智能車輛工程作為目錄外新專業,合肥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率先招生。培養掌握智能車輛設計、自動駕駛算法開發及車路協同系統集成的復合型人才。近5年全國有60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02
關鍵領域
10.涉外法治
國際法:202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設立國際法本科專業,直接對接《關于加快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實施意見》中“培養精通國際法、國別法的涉外法治緊缺人才”的戰略需求。近5年全國有5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11.國際傳播
國際新聞與傳播:2018年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作為目錄外新專業首次獲批設立,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率先招生。專業以“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核心,培養具備跨文化傳播能力、熟悉國際傳播規則、掌握全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近5年全國有25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12.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專業屬于政治學類,是一門以國際學學位為基礎的新興的、綜合性強的交叉應用學科。該專業主要研究國際組織運營規律、全球發展趨勢、全球治理動態、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和法語、國際談判、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等。近5年全國有6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培養能夠在外交機關和外事部門、涉外企事業單位從事組織、管理、業務和政策調研工作的人才。目前全國有20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3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外交學:培養能在外交和其他外事部門從事實際工作、國際問題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外交學高級專門人才。目前全國有15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1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13.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教育部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正式批準設立金融科技專業,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成為國內首個開設該專業的高校。近5年全國有122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金融工程:以金融創新為核心,是以數理分析為中心的現代金融理論、工具、技術與方法,創造性地解決金融問題的一門新興金融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與技術性。目前全國有276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11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03
現代服務業
14.護理康養
健康服務與管理:該專業以“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為核心,培養掌握健康管理理論、醫療服務流程及數據分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屬于公共管理類,近5年全國有55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康復治療學:培養具有扎實的康復醫學基礎理論和較強的康復治療技術,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優勢,具有較強的人際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康復治療師。屬于醫學類專業,目前全國有210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40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15.文化旅游
旅游管理:培養具有旅游開發實際問題能力,能在各級旅游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的高級專業人才。目前全國有499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11所高校新設該專業。需要注意的是該專業是近年來高校撤銷較多的專業之一,現有的專業也正在往數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方向轉型。
16.物流
供應鏈管理:作為一門跨學科的新興專業,該專業是近幾年高校增設的熱門,近5年有88所高校增設。供應鏈管理注重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交付的全過程管理,涵蓋采購、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強調跨部門、跨企業的協同合作。
物流管理:培養具有扎實的運籌學、管理學、經濟學、物流學及國際運輸法規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外語和現代化管理技術及方法處理物流管理業務的高級應用人才。目前全國有501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五年全國有8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物流工程:培養能夠熟練運用現代物流工程理論、系統規劃設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具有很強的物流系統自動化技術知識、物流信息技術知識以及物聯網在物流領域的應用能力的人才。目前全國有128所高校開設該專業,近5年全國有5所高校新設該專業。
來源:麥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網站、陽光高考網、麥可思研究等。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