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
最近天氣炎熱,走在路上,總能感受到滾滾熱浪。同學們見面時,也會不約而同地感嘆:“今天天真熱啊!”然而,當老師讓大家具體描寫熱的感受時,很多同學可能會陷入困境,心中雖有千言萬語,落筆卻無從談起。這讓我想起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話:“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能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若是平時疏于閱讀積累,寫作時必然腹中空空、筆端艱澀。今天,我想帶大家一同走進經(jīng)典名著,在那些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文字中,汲取寫作的智慧與靈感。
第一,汲取素材,讓文字有“畫面感”。正為如何寫“熱”而發(fā)愁的同學們,不妨翻看一下《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一節(jié),里面有一句描寫“暑熱”的詩句:“萬里乾坤如甑,一輪火傘當天”,在施耐庵筆下,六月暑天就像個倒扣的大蒸籠,太陽則是一把燒紅的鐵傘,連空氣都蒸騰著滾燙的熱汽。這樣的描寫是不是比“天氣很熱”更有畫面感和沖擊力呢?同樣寫“熱”,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的描述就細膩雅致了許多:“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沒有“乾坤如蒸籠”般的雄渾壯闊,倒像工筆畫里的夏日午后——芭蕉葉蔫蔫地低垂著頭,似乎連風里都飄浮著一絲倦怠。一個“冉冉”,把“熱”寫成了慢鏡頭里的“中式美學”。同學們,我們閱讀經(jīng)典作品時,可以在手邊準備一個“素材摘抄本”,遇到喜歡的描寫就隨手抄錄下來,晨誦晚讀時多念幾遍,久而久之,這些生動的表達就會潛移默化地融入你的筆端,讓你的文字也煥發(fā)出動人的光彩。
第二,習得技法,讓文字有“巧心思”。名著之所以經(jīng)典,往往是因為作者把“怎么寫”琢磨透了。比如《三國演義》里的“三顧茅廬”,前兩次劉備登門拜訪,要么是把崔州平、石廣元等隱士誤認為是諸葛孔明,要么是給諸葛均留書作罷。這看似“空跑”的兩次,其實是在給第三次諸葛亮的“隆重登場”蓄力攢勢,當劉備第三次拜訪,你再看那“草堂春睡”的諸葛亮,頓時有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豁然開朗,這就是“欲揚先抑”的妙處——先壓一壓,再揚起來,讀者的期待值就像被拉滿的弓弦,只等著“正中人心”的一刻。《紅樓夢》里“三進大觀園”則運用了“巧設伏筆”的手法,正因為劉姥姥前兩次進大觀園,都被賈府盛情款待且贈衣送銀,才讓劉姥姥第三次進賈府收留巧姐的情節(jié)符合人情事理。同學們,大家只有在靈活掌握每一種敘事技法的基礎上,才可能在不斷揣摩、練習和修改后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寫出文章的“巧勁”來。
第三,融入情感,讓文字有“心跳聲”。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那些讓我們讀后淚流滿面的文章,從來不是靠華麗詞藻的堆砌。朱自清寫《背影》,沒有說“父愛如山”,而是寫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的笨拙;史鐵生寫《我與地壇》,沒有寫“母愛如海”,而是平淡地記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這些最質(zhì)樸的文字里藏著最深厚的情感,像春天的種子,落在我們心底就會生根發(fā)芽。老師建議大家用心記錄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這些小事可以是讓你欣喜悲傷的人或事,也可以是遺憾失落的情緒,甚至可以是眾目睽睽下的小尷尬或者突如其來的小感動。比如,你看到大屏幕上播放著同學們的成長視頻,趁著沒人注意的瞬間,偷偷抹去眼角的淚痕;再比如,剛和媽媽在電話里拌了幾句嘴,準備掛電話的時候,聽見媽媽說了一聲:“天熱,寶貝記得多喝水”……這些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和“喜怒哀樂”,卻藏著最鮮活、最真摯的情感。就像《背影》里的父親,就像《我與地壇》里的母親,最動人的文字,永遠是“心里有,筆下才有”。
經(jīng)典名著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派學究”,而是藏在文字里的“良師益友”。當你提筆犯難時,不妨翻開書頁,與他們在文字中對話重逢。同學們,正如古人所言“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你讀過的每一頁書,每一個字,都會在某個時刻,從沉睡的記憶中被喚醒,最終流淌成動人的文字。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