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在池州學院的“漆藝文創(chuàng)工坊”里,三年級學生葉嘉美同學正專注于一幅漆畫創(chuàng)作。指導她的不僅有專業(yè)教師,還有安徽省漆畫非遺傳承人。她的作品草圖,即將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轉化為文創(chuàng)產品。令人驚訝的是,這間教室不僅是工作室,還是藝術俱樂部課堂、社團活動基地、藝術工坊,甚至承擔著中小學美育實踐課——小小空間,竟能“一鍵切換”七種功能。
這正是池州學院“七維一體”藝術俱樂部制改革的縮影。面對美育資源分散、實踐不足的痛點,學院以“一間教室,七維功能”為突破口,打造出集“藝術俱樂部、專業(yè)工作室、藝術工坊、社團實踐基地、非遺大師工作室、校企(校地)合作基地、中小學美育基地”于一體的育人新生態(tài)。
漆畫大師范福安的工作室既是技藝傳承地,也是學生設計課的實踐場。學生創(chuàng)作的儺戲面具文創(chuàng)產品,直接擺進校企合作的景區(qū)商店。學院依托非遺大師工作室為非遺項目注入了持久的青春活力,也為漆藝、東至花燈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拓寬了思路。
結合“七維一體”育人新模式及教育部美育浸潤行動要求,池州學院利用藝術專業(yè)優(yōu)勢,與周邊學校共建中小學美育基地。加強與教體局等教育機構的合作,組織高校學生與中小學學生開展藝術交流,為中小學提供藝術課程教學和活動指導,提高高校學生藝術教育教學能力。中小學美育基地嵌入教室,大學生化身“小老師”,帶領周邊10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孩子體驗剪紙、農民畫。非遺傳承不再曲高和寡,變成觸手可及的生活藝術。
這種“空間融合+功能復用”的模式,有效破解了資源分散難題。池州學院藝術與教育學院院長魏鴻飛說:“七維一體”的核心是讓每一寸空間都流動起來,讓每一次學習都連接真實世界。
其實,改革并非物理空間的簡單疊加,更構建了浸潤式美育課程鏈。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教育變革的推進,美育2.0理念應運而生,強調從“藝術應試教育”向“素養(yǎng)能力教育”轉變,聚焦于學生藝術教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池州學院建立“必修+選修+實踐”美育課程群,覆蓋全體學生,強化審美認知,從《音樂鑒賞》《AI智能設計》到《非遺彩繪》,57門課程覆蓋全校非藝術生。選課系統(tǒng)支持“一人一課表”,實現(xiàn)個性化成長。
“美育不是飄在天上的云,而是扎根大地的樹。”池州學院副院長路廣宏如是說。當非遺傳承遇上現(xiàn)代設計,當企業(yè)真題搬進大學課堂,當大中小學生執(zhí)手共繪一幅畫——池州學院以“七維一體”的創(chuàng)新實踐,讓美育真正成為滋養(yǎng)心靈、賦能社會的澎湃活水。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