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喜歡寶釵的讀者通常也喜歡黛玉,而喜歡黛玉的卻排斥寶釵?
·作者:墨硯齋·
飯圈撕扯?
這是個看起來像飯圈撕扯的問題,但其實比任何“CP大戰”都深得多。
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構:
大多數喜歡薛寶釵的人,對林黛玉都不反感,甚至也贊其風骨文采、命運之悲;
可反過來,很多林黛玉的擁躉,卻視寶釵為“政敵”“假人”“文化入侵者”,甚至不惜用“宮斗女主”“心機表”“體制白蓮”等詞語來攻擊她。
這是為什么?
這不是角色設定的問題,也不是曹雪芹的偏心,而是——讀者的心理位置不同,決定了她能容忍誰,討厭誰。
這背后,是對“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兩個根本問題的答案。
接受現實&反抗現實
寶釵是“可生存的理想”:她聰明、溫和、有錢、會來事、情緒穩、說話得體,是“仕途中國”所能誕生的最完美的女性制度產物。
喜歡寶釵的人,不一定認同一切權力秩序,但她們愿意在秩序里活得舒服一點。
她們不奢望顛覆,只想掌握工具——寶釵就是那套工具的高級使用者。
而黛玉是“不可妥協的真實”:她情緒直接,不會社交,詩才驚艷,時有譏諷,不合群不隨眾,敢愛敢恨,死于系統之外。
喜歡黛玉的人,是對現實不滿意的,是對庸常“好女孩”標準的抗議者,是拒絕被馴化的邊緣心靈。
她們不想被“教好”,也不想被夸懂事。她們就是要做一個“有刺”的人。
于是,一方是“順世界”,一方是“順自我”。世界不可能包容兩種系統,所以讀者也不能。
“順世界”&“順自我”
“才女黛玉”&“贏者寶釵”
寶釵是主流社會會愛的人:會說話、會做人、會活命。
黛玉是主流社會會哀悼的人:會寫詩、會生病、會寂寞。
喜歡寶釵的人,對黛玉抱有“藝術上的同情”:“可惜了那么好的才女”“她真是個性情中人”。
但喜歡黛玉的人,對寶釵的姿態是本能排斥的。
因為:
寶釵贏了社會規則,黛玉死在社會規則里。
于是黛玉黨對寶釵的情緒,不是“她也很好”,而是:
“她就是那個規則的一部分”
“她裝得太像了,才讓我們這些真的變成了笑話”
“她贏了,但她不值得贏”
這其實不是仇恨寶釵本人,而是仇恨一種能活得好但不痛不癢的人格模式。
對黛玉粉來說,這是一種道德懦弱。
所以,你可以同情弱者,但不能接受那個“踩著弱者成功”的人——哪怕是微笑著。
人格型讀者&結構型讀者
如果我們把讀者分型,會發現:
喜歡黛玉的人,往往是人格認同型:認同她的情緒、鋒芒、脆弱、尊嚴,是“我就是這樣的人”;
喜歡寶釵的人,往往是結構欣賞型:欣賞她的平衡、手腕、情緒管理,是“我要是那樣就好了”。
喜歡黛玉的,是讀自己;
喜歡寶釵的,是觀世界。
所以寶釵粉大多理性:承認寶釵的局限,不否認黛玉的才情,甚至能欣賞兩人的友情。
而黛玉粉卻大多情緒張揚,因為黛玉不是角色,是“我的情緒能不能被容忍”這件事的代言人。
她如果輸了,我也就輸了。
所以必須拔劍。
拔劍
你是在選自己
最后,回到那個最常被拿來開戰的問題:“如果你是寶玉,你會選誰?”
這是錯的問題。
因為寶玉誰也沒選——他是個逃兵。他死在自己的空想里。
紅樓夢不是偶像劇,它不是讓你代入成功,而是讓你意識到:有些人是為了贏而生的,有些人是注定不能贏的。
寶釵可愛,黛玉可憐,但她們都不能逃出這個以血緣、出身、性別、情緒、工具性打分的制度漏斗。
有些人是為了贏而生的
你今天選邊,也不是選她們——你是在選自己:
“我要活得舒服,還是活得真實?”
“我要贏得世界,還是保住自我?”
“我愿不愿意被教好,換一點生存空間?”
別問寶釵和黛玉能不能做朋友。你得先問——你自己能不能原諒寶釵那樣的人。
選擇
文案 :墨硯齋
配圖 :來自網絡
投稿:hlmyj001@163.com
微信:dongzhu196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