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文學這東西,從古到今都是人類文化里的一塊寶。沒發明文字那會兒,故事、歷史、知識全靠嘴傳下來,有時候還得配上點音樂或者表演啥的,聽起來就帶勁兒。這可不是什么過時的玩意兒,你看現在的電影、電視劇,甚至播客,不都還帶著點口頭文學的影子嗎?在中國,口頭文學的影響尤其深,到了明清那會兒,直接催生了一堆經典小說。《水滸傳》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里頭的詩詞、故事節奏,還有那股子接地氣的味道,都能讓人感覺到它跟口頭傳統的血脈相連。。
話說回來,口頭文學到底是啥?簡單說,就是靠人嘴傳下來的文學作品,比如民間故事、傳說、神話啥的。在中國,這玩意兒有個特別的形式,叫“話本”。啥是話本呢?就是古代說書人用的腳本,那些說書人在茶肆、市場里頭講故事,靠的就是這東西。話本里頭有大綱、有角色、有時候還有幾句詩詞,方便說書人發揮?!端疂G傳》這書,很多人相信就是從話本里頭長出來的。那些108條好漢的故事,估計早先是無數說書人講了一遍又一遍,才慢慢攢成這么個大部頭。這過程聽著就挺帶感,對吧?從街頭巷尾的說書,到最后變成書架上的經典,口頭文學的生命力真不是蓋的。
要說《水滸傳》的魅力,里頭的詩詞絕對得占一席之地。這書不光是講故事,詩詞還老往里插,弄得跟說書人現場加料似的,既能烘托氣氛,又能讓人記住人物。比如,開篇第一回就有這么一首詩:
“亂世英雄起四方,
有槍就是草頭王。
只因官逼民反志,
水泊梁山聚義堂。”
這幾句翻成白話就是:亂世里頭英雄四處冒出來,手里有桿槍就能當個小霸王。官府逼得老百姓沒法活了,才有了梁山泊聚義這回事兒。這詩短短幾句,把《水滸傳》的核心講得透透的——官逼民反,英雄出世。讀著不光有畫面感,還能感覺到一股子民間說書的調調,朗朗上口,特別接地氣。
再比如,宋江那哥們兒,書里頭有個挺出名的詩是他被抓要砍頭時候寫的: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
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p>
這詩聽著就有點兒悲壯的意思。宋江說他小時候讀過書,長大了也有點心眼兒,可惜命不好,被刺了臉發配江州,跟猛虎被困住似的憋屈。不過他最后那句,透著一股狠勁兒,說以后要是能報仇,潯陽江口得血流成河。這詩不光把宋江的性格勾出來了,還讓人覺得他后頭的翻身不是偶然,早就埋下伏筆了。
這些詩詞為啥這么抓人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從口頭傳統里來。說書人講故事,總得有點兒花樣,插首詩既能讓聽眾提神,又能把關鍵點記住?!端疂G傳》寫下來之后,這些詩沒丟,反而成了書里的一大亮點。你想想,古代老百姓聽故事,能記住的不就是這些順口溜一樣的詩嗎?這也說明,口頭文學不光是講了個故事,還得讓人聽完能帶走點啥。
說到《水滸傳》怎么從口頭變成書面的,這過程也挺有意思。話本這東西,本來是給說書人用的,里頭故事往往一段一段的,每段結尾還得吊人胃口,好讓聽眾下回接著來?!端疂G傳》這書的結構就帶著這味兒,每一回都能單獨成個小故事,但又連著大情節。比如武松打虎那段,單獨拎出來就是個英雄傳奇,可放回書里,又是整個梁山故事的一部分。這種分段式的寫法,跟說書人一場一場講的習慣太像了。
而且,《水滸傳》的語言也不是那種文縐縐的官話,而是大白話,跟老百姓平時聊天差不多。古代那些正經文章都用文言文,普通人哪看得懂?可《水滸傳》不一樣,它用的是市井語言,讀著就像聽街頭說書似的。比如宋江聚攏兄弟們時候那勁頭兒,說“我們不是賊,是被逼無奈的好漢”,這話聽著多痛快,多直接。這語言上的親民,也是口頭文學傳到書面的一大功勞。
《水滸傳》火了之后,對后頭的明清小說影響可不小。它證明了用大白話寫小說,不光行得通,還能大受歡迎。這路子一開,后面《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些經典就接連冒出來了?!段饔斡洝纺菍O悟空的故事,早先就是民間傳說和戲曲里傳開的,后來才收拾成書。《三國演義》呢,那些歷史事兒本來就在老百姓嘴里嚼得爛熟,寫成小說不過是順水推舟。至于《紅樓夢》,雖然講的是大家族的事兒,可里頭的詩詞、對聯、謎語,不也帶著點口頭文學的味兒嗎?
這些小說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沒丟掉口頭文學的根。它們用白話,結構上也常一段一段的,還老夾點詩詞歌謠啥的,跟話本的路子一脈相承。明清那時候,中產階級多了起來,大家既想娛樂又想有點文化,這類小說正好兩全其美,既有刺激的故事,又能讓人嚼出點道理來。
當然,《水滸傳》里那些好漢也不是個個都完美無缺。比如李逵,忠心是沒得說,可那脾氣火爆,動不動就掄斧子砍人,也挺讓人頭疼。書里沒把他寫成啥大圣人,就是個有血有肉的粗漢子。這點挺真實,口頭文學里的人物,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帶著點瑕疵反倒更像真人。
從話本到《水滸傳》,再到明清小說,口頭文學的魅力一直沒斷過。它不光是把故事傳下來,還把那股子活生生的勁兒帶到了書里。你讀《水滸傳》,能感覺到那些詩詞、那些人物,好像是從茶肆里蹦出來的,帶著煙火氣?,F在這年代,信息都數字化了,可口頭文學的魂兒還在。播客、有聲書,甚至直播講故事,不都是在接著這傳統嗎?說到底,人就是愛聽故事,愛那份從嘴里傳出來的溫度。《水滸傳》也好,后頭的明清小說也好,都是這溫度的見證,提醒咱們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