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這一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全國上下歡騰一片。可就在這光輝時刻的背后,卻藏著一個差點改變歷史的陰謀——蔣介石曾計劃派飛機轟炸天安門,徹底破壞這場盛典。不過,這個計劃最終沒實施,蔣介石自己叫停了。事后,閻錫山透露了蔣介石放棄計劃的三大顧慮。
1949年,國共內戰打到最后關頭,國民黨已經是大勢已去。4月份,解放軍渡江戰役一舉拿下南京,蔣介石的總統府都被占了,他只能灰溜溜地跑去廣州,眼看著自己的地盤越縮越小。到9月,共產黨宣布10月1日在北京搞開國大典,蔣介石聽到這消息,肺都氣炸了。新中國成立對他來說不光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政治上的一記響亮耳光。他咽不下這口氣,就動了歪心思:派飛機轟炸天安門,把開國大典攪黃,讓共產黨丟臉。
計劃是這樣的:從浙江舟山群島的機場起飛,動用200架B-24轟炸機,直撲北京,目標就是天安門廣場。B-24是二戰時期美國的主力轟炸機,載彈量不小,航程也能勉強夠得上,飛過去扔一堆炸彈,理論上能把天安門炸個稀巴爛,然后掉頭回去。蔣介石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搞亂新中國的開局,哪怕自己贏不了,也得讓對手難受。
但這計劃聽著挺唬人,真要干起來,問題一大堆。接下來咱就說說為啥這事兒沒成。蔣介石想轟炸天安門,不是拍腦袋一想就能干成的,這里面有不少硬杠杠的技術和后勤問題擋著路。
1. 航程和返航的麻煩
從舟山到北京,單程大概1230公里。B-24轟炸機的最大航程是3000多公里,算下來往返2500公里左右,理論上夠用。可實際操作沒這么簡單。飛機得帶夠炸彈,還要留足油料返航,任務時間還得卡得死死的——開國大典是下午3點開始,轟炸完天黑前得飛回去。可B-24的夜航能力特別爛,導航設備落后,飛夜路等于撞大運,200架飛機能活著回來幾架都不好說。
更麻煩的是,蔣介石還想過讓飛機轟炸完不回舟山,直接飛韓國降落,省油又安全。他派人跟韓國政府談,結果韓國直接說“不行”。韓國那時候剛建國,自己都一堆麻煩,哪敢摻和這種燙手山芋?沒地方降落,飛機只能硬著頭皮飛回去,風險高得離譜。
2. 飛機的數量和狀態
蔣介石手頭號稱有200架B-24,但這數字水分不小。1949年國民黨空軍已經很慘了,飛機老舊,保養差,能飛的沒多少。真湊齊200架,還得保證起飛、編隊、轟炸一路不出岔子,這對當時的國民黨空軍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萬一飛到一半掉幾架,或者壓根飛不到北京,那不光任務失敗,還白白送人頭。
3. 中共的防空準備
共產黨這邊也不是吃素的。開國大典這么大事兒,北京上空早就布好了防空網。高射炮、戰斗機都嚴陣以待,情報工作也做得扎實。蔣介石的計劃還沒實施,中共這邊就收到風聲了。飛機要是真敢來,十有八九得被打下來幾個,成功率低得可憐。
這些技術問題加一塊兒,蔣介石心里也打鼓,光靠一腔怒火是撐不起這場行動的。
計劃定了沒多久,蔣介石自己就把它否了。為啥?閻錫山后來跟人聊起這事兒,提到蔣介石有三大顧慮,算是把他的心思抖摟得明明白白。
顧慮一:技術后勤撐不住,損失太大
前面說了,B-24夜航不行,韓國又不給降落場,200架飛機要是飛出去回不來,國民黨空軍就徹底廢了。那時候蔣介石已經退到臺灣省,空軍是他手上不多的底牌,損失不起。萬一任務沒成,自己還搭進去一大半家當,這買賣怎么算都不劃算。蔣介石再氣,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
顧慮二:軍事風險太高,成功沒把握
中共在北京的防空力量不是擺設,高射炮和戰斗機盯著天上,情報網還提前知道了動靜。蔣介石的飛機就算能飛到北京,估計也得被揍得滿頭包。更別說天安門附近人山人海,轟炸準頭還得夠,不然炸偏了效果全無。任務成功率低得讓人頭皮發麻,蔣介石不想拿自己的家底去賭一個不靠譜的結果。
顧慮三:政治代價太大,罵名背不起
這點可能是壓死計劃的最后一根稻草。轟炸天安門不光是炸個廣場,還會炸死一堆老百姓,甚至可能把故宮這種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給毀了。蔣介石要是真干了,國內得罵他成民族敗類,國際上也得被口水淹死。那時候他剛退到臺灣,立足未穩,正想拉攏國際支持呢,結果自己給自己挖個大坑,政治上完全是自毀前程。
這三大顧慮一擺出來,蔣介石就算再恨得牙癢癢,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轟炸計劃就這么黃了,開國大典順順利利地辦成了。
開國大典沒被攪黃,新中國算是站穩了腳跟。可蔣介石那邊的威脅還沒完。1950年9月,北京公安局就挖出一樁新陰謀:兩個間諜,李安東和山口隆一,打算在國慶節用迫擊炮襲擊天安門,目標是刺殺國家領導人。這倆人一個是國民黨特務,一個是日本間諜,勾搭起來想給新中國添堵。結果還沒動手,就被公安機關逮住了,1951年判了死刑,陰謀又泡湯了。
這兩次事件,一個是轟炸,一個是炮擊,雖然都沒成,但都能看出新中國剛成立時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外有蔣介石虎視眈眈,內有間諜蠢蠢欲動,日子不好過。可公安和解放軍硬是頂住了,靠的就是情報準、動作快,還有老百姓的支持。
蔣介石這邊,轟炸計劃取消后,他徹底退守臺灣,1949年12月帶著殘兵敗將到了島上。之后他搞土地改革、發展經濟,想穩住自己的小地盤,一直干到1975年病死。閻錫山也跟著去了臺灣,當過行政院長啥的,1960年去世。這倆人后半輩子都沒再翻出啥大浪。
新中國這邊,開國大典成功舉行,算是開了個好頭。之后幾年,面對各種內外威脅,政權一步步穩下來,工業化、國防建設都搞得有聲有色。1949年和1950年的這兩次陰謀沒得逞,反倒讓大家看清了新生政權有多硬氣,也證明了團結起來啥都不怕。
蔣介石想轟炸天安門這事兒,乍一聽挺嚇人,其實細琢磨全是窟窿。技術上飛不下來,軍事上打不過,政治上還得背罵名,閻錫山說的三大顧慮一針見血,把蔣介石的心思暴露得透透的。計劃沒成,開國大典成了,新中國也站起來了。后來的間諜案子也一樣,沒掀起啥風浪,反倒讓新政權更硬實。
這段歷史不光是講個故事,還能讓咱想想:新中國剛起步那會兒多不容易啊,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啥?歡迎大伙兒一塊兒聊聊,看看這段往事還能給咱啥啟發。
參考資料
胡達.蔣介石緣何放棄空襲天安門開國大典[J].文史博覽,2004,(10):4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