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僑界資源優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深度融合,實現陜浙兩省僑務資源共享、科教產業優勢互補,6月30日,由陜西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浙江省僑商會主辦,杭州市僑商協會承辦的僑連浙陜 智匯轉化“絲路交流與合作——浙陜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在杭州啟動。浙陜兩地僑界企業家代表、陜西高校專家教授代表等40余人齊聚一堂,共話友誼、共商合作、共謀發展。陜西省僑聯經濟科技部部長李克萍主持會議。
以僑為“橋”,搭建跨區域創新資源對接平臺
浙江省僑商會監事長、杭州市僑商協會會長陳勵君在致辭中表示,浙江與陜西雖相隔千里,但通過絲路的紐帶,我們緊密相連,共同肩負著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使命。僑界高校的專家教授們,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科研實力,為這次活動帶來了豐碩的科技成果。浙江杭州僑商企業家代表們,則以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卓越的創業精神,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支持。
“未來,期待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進一步深化浙陜兩地僑商的合作,加強僑界高校與企業間的緊密聯系,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浙江和陜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陜西省僑聯黨組成員王天德表示,陜西省僑聯近年來持續推動“僑智西進、僑資東引”戰略。“我們依托陜西111所高校、1300余家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持續打造‘僑界智庫’,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抓手,為推動‘三項改革’試點深化、加速科技成果‘沿途轉化’不斷注入僑界動能。當前,陜西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技術成果,與杭州的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綠色能源等產業需求高度契合。這種‘資源稟賦互補、產業需求共振’的特質,正是浙陜兩地攜手前行的堅實基礎。”
王天德提出三點倡議:一是以僑為“橋”,搭建跨區域創新資源對接平臺;二是以智為“鑰”,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范式;三是以合為“勢”,共筑區域協同發展新高地。
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現“硬核”實力
在浙陜重點科技成果路演環節,來自陜西省多所高校的教授及新僑創新創業團隊展示了5個路演項目,涵蓋柔性電池、數智化紡織系統、空天材料等前沿領域。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院長官操介紹了柔性能源及集成電子科研團隊,以及鋅離子電池的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鋅離子電池的續航能力與商業磷酸鐵鋰電池相當,是鉛酸電池的5倍,而無易燃易爆安全隱患,無毒,具有良好的柔性,可直接接觸皮膚,用于可穿戴醫療設備。”
防黏附特種納米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由西北大學教授胡軍帶領,現已初步建立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胡軍介紹,團隊已開發出國內首款具備實用價值的防黏附納米功能材料,具有高耐久、高耐磨、低成本的特點,具備防膠、防冰、防垢功能,使用方式簡單,以噴刷為主,可做成納米顆粒粉劑,也可通過油性溶劑稀釋成乳液。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必須立足于自身,我們立志為納米尺度至百米范圍精確位置提供技術與解決方案,為高端裝備保駕護航。”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朱凌建展示了“工業級激光干涉儀研發與產業化”項目。
此外,陜西云康智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鈺、西安工業大學副教授張傳運分別展示了“高精度微電子3D打印技術與裝備”“數字化電解加工技術研究及應用”等2個路演項目。
在互動問答環節,僑商們踴躍提問,現場思維碰撞,氣氛熱烈,大家對這些科技項目充滿好奇與期待。路演結束后,現場還安排了座談交流環節,僑商們積極交流,深入探討合作契機。
此次路演推介會,既是新一批陜西科技成果的“杭州首秀”,更是浙陜兩地僑界共繪創新藍圖的全新起點。
據悉,陜西高校專家教授及僑界企業家代表還將走進寧波、舟山進行實地考察交流,在“走一走”“看一看”中探尋合作商機。同時,還將舉辦2場科技成果轉化路演推介活動,展示經陜西高校僑聯聯盟篩選收集的優質科技成果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