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軍事論壇時總能看到這樣的爭論:"為何F-22/F-35的參數都上網了,咱們殲-20數據還藏著掖著?"這種認知偏差折射出的不僅是軍迷群體的信息差,更暴露出大國博弈中截然不同的戰略思維。
美國軍工復合體早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鏈閉環。洛克希德·馬丁官網隨便就能查到F-35的航電系統配置圖,雷神公司甚至貼心制作過彈艙掛載武器的3D演示動畫。這種"透明化"運作實質是軍火銷售的全球公關策略——既然客戶遍布日韓以色列,自然要把產品參數打磨得如同購物清單般清晰。
反觀我國軍工體系,從殲-10公開試飛影像到殲-20尾部特寫流出,每個信息釋放節點都經過精密計算。2016年珠海航展上,運-20貨艙門開啟角度的微小調整,就引發過外界對貨艙容積的熱烈討論。這種"擠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本質上是對技術代差的精準把控。
更深層的差異藏在研發路徑里。美國隱身戰機走的是"技術驗證機→原型機→量產型"的陽光路線,X-35驗證機階段就積累起海量風洞數據。而殲-20研發采取的是"裝備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的螺旋上升模式,成都所官網2021年招聘啟事里出現的"多物理場耦合計算"崗位,暗示著某些關鍵技術仍在快速迭代。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保密策略正在發生微妙變化。2022年海軍招飛宣傳片尾幀出現的殲-35艦載機輪廓,2023年珠海航展上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教-10教練機,都在印證著中國軍工"可控透明"的新思路——既滿足國民知情權,又為技術升級保留戰略彈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