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綜合報道:預警機早已被各國空軍視為現代空戰必不可少的戰力倍增器。然而,近日有消息稱,美國空軍在2026財年預算中明確提出取消E-7"楔尾"預警機采購計劃,此舉標志著美國空軍的預警機更新換代再次陷入僵局。
圖為E-7預警機 圖片來源:波音公司官網
美空軍將削減和重新分配防務支出
據美國《防務新聞》28日報道,為了響應美國防長赫格塞思的指令,美國空軍在新財年預算中將削減和重新分配約8%的防務支出,其中包括加速退役全部162架A-10攻擊機,以及62架F-16C/D型戰斗機、21架F-15E戰斗機、13架F-15C/D戰斗機、14架C-130H"大力神"運輸機以及3架EC-130H電子戰飛機等過時和老式軍機。同時由于新一代E-7"楔尾"預警機的采購成本從5.88億美元增加到7.24億美元,再加上研制進度已經比原計劃推遲了至少9個月,五角大樓官員表示,美國空軍將取消相關采購計劃。
據悉,美空軍現役E-3A預警機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冷戰結束后,美國空軍提出多個新型預警機研制計劃,但由于種種原因都無果而終。2023年,美國空軍部宣布授予波音公司一份合同,用于采購兩架E-7A預警機,這份初始合同的價值將不超過12億美元。
據報道,E-7"楔尾"預警機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波音公司為澳大利亞軍方研制的一款大型預警機,2004年5月20日完成首飛,2009年交付澳大利亞空軍。E-7"楔尾"預警機平臺采用波音737客機作為平臺,升限超過1.3萬米。雷達采用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多波段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比E-3預警機采用的脈沖多普勒預警雷達效能更高,探測范圍達350千米,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
臨時方案存在多種缺陷
《防務新聞》報道稱,作為E-7項目被取消后的臨時應對措施,美國空軍考慮采購海軍E-2D艦載預警機,并研制太空偵察衛星。但這兩個臨時方案都面臨各自的問題。
據央廣網報道,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美國海軍的E-2D將取代美國空軍的E-7,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首先,美國空軍與美國海軍存在軍種間的競爭。以前在發展戰斗機時,有過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蘇聯空軍發展一種新型戰斗機,美國空軍未必重視;但若美國海軍發展一種新型戰斗機,美國空軍的將軍們可能就坐不住了。其次,E-2D的性能未必滿足美國空軍的需求。例如,E-2D平臺小、飛行速度慢,美國空軍在亞太地區作戰時,很可能會將E-2D部署在所謂"第二島鏈",而E-2D飛往所謂"第一島鏈"需要耗費較長時間。此外,E-2D噪聲大、機艙內工作環境較差,長時間留空時也會影響機組人員的工作狀態。
而對于研制太空偵察衛星,美國前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表示,由衛星進行移動目標偵察仍面臨多重技術挑戰,包括功率問題、穿透云層的能力和抵御敵方攻擊的能力。據介紹,支持衛星偵察的美軍官員認為,太空中的衛星不但相對更安全,而且現代隱形戰機難以躲避來自上方的探測手段。但從太空探測空中飛行目標也存在許多技術困難,例如衛星本身正在快速繞地球運行。為了保證長時間的持續監視能力,需要維持相當龐大的衛星星座。此外,太空衛星只是探測手段,相關目標信息仍需要傳輸給地面或空中指揮中心才能協調作戰行動,由于空中目標的移動速度非常快,這也要求天地數據鏈的傳輸非常穩定快捷。肯德爾認為,一個完全基于太空的移動目標指示系統將需要漫長的建設,到E-3機群必須退役時也未必能投入使用。
"我們的預警機看不見殲-20"
據英國"飛行國際"網站此前報道,美國太平洋空軍前司令威爾斯巴赫曾披露,美國空軍主力的E-3預警機現面臨"嚴重的過時問題",難以遠程發現像殲-20戰斗機這樣的隱身平臺,無法適應未來戰場需要。
威爾斯巴赫稱,美軍F-35戰斗機曾在東海上空和中國殲-20戰斗機近距離"接觸"。他表示,殲-20飛得"很專業",與殲-20相關的指揮和控制令其"印象深刻"。
威爾斯巴赫還對E-3的維護狀況表現出了明顯的不滿。他說:"我們的E-3機隊維護狀況真的并不算好。太平洋空軍有4架E-3,但由于維護問題,它們經常處于一起‘趴窩’無法出動的狀態。"(陸華宇)
延伸閱讀
賴清德3月13日召開所謂“國安會議”后,首次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并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如此在“臺獨”路上的暴沖,引發輿論一片撻伐。賴清德試圖以“尚勇”表現向綠營支持者展示他如何維護自己“臺獨金孫”的招牌,其實反而讓外界看透了他的虛張聲勢,也害怕隨時會成為美國的“棄子”。
賴清德虛張聲勢被外界看透 資料圖
這不,英國知名雜志《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報道稱,在看到特朗普團隊上臺后有關臺海政策的說法以及美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一位臺灣官員承認他晚上睡不著覺。”雖然報道沒點名“臺灣官員”是誰,但大概率是賴清德的核心幕僚,且最可能是臺當局安全團隊官員,背后所釋放的訊息,當然是賴清德內心惶惶。一方面害怕大陸重手施壓,另一方面擔心隨時被美國拋棄。
按照臺灣當局前防務部門副負責人林中斌的說法,大陸對臺一向有“軟硬兩手”,“硬”的一手是政治、軍事、法律等方面的“懲‘獨’、懾‘獨’”,用于防守;“軟”的一手是經濟、文化、人員往來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用于進攻。大陸“硬”的一手,賴清德明顯感受到了壓力;大陸“軟”的一手,近年來加速推動的兩岸融合發展,也讓他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所謂“威脅”。賴清德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重點是應對大陸“軟”的一手的犀利進攻。
賴清德們一向嘴硬,貶低大陸,為自己吹哨壯膽,但這次謀“獨”暴沖的動作反而進一步暴露其外強中干的心虛,以及對大陸給出的壓力越來越撐不住的恐懼。
來自美國方面的訊息,也讓賴清德越來越惶然。首先,美國軍方3位高官相繼釋出美軍在臺海的“無力感”,且不排除把臺灣當“棄子”的可能性。
“印太區域的新情勢是軍力平衡已戲劇性的惡化……如果我們(美軍)與中國軍事沖突,沒有結果、軍費昂貴、美國軍力被毀。”“特普政府的目標是避免讓臺北引發與北京不必要的軍事沖突。”——這是美國國防部次長提名人科爾比在參議院的公開談話。
美國國防部次長提名人科爾比 資料圖
科爾比還說,“臺灣安危不至于是美國的‘生存利益’。”這是否暗示美國可能隨時會“拋棄”臺灣?此話與美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達默所言不謀而合。達默說:“臺灣問題對美國并非生死攸關,即使‘丟了臺灣’,美國民眾仍能繼續安全繁榮地生活。”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曾經稱“臺灣一定會是中國的,這不過是個早晚的事,美國不值得動用任何資源來防止”的貝蒂,被特朗普任命為副國務卿。
而一度叫囂要在臺海制造“地獄景觀”的美印太司令帕帕羅,最近連續三次在臺海問題上“示弱”,還稱解放軍在臺海的部署為美軍構建了足足1600公里的“死亡閉環”,在此區域內美國航母的生存率不足30%。
美印太司令帕帕羅 資料圖
美軍高層這些“放話”,當然有炒作“中國威脅論”的目的,但島內不少戰略學者認為,美軍想要在中國周邊挑事,占不到任何便宜;對于所謂“美軍協防臺灣”,那只是“臺獨”分子的一廂情愿。
林中斌最新研判,從科爾比以及帕帕羅的發言看,中美軍力一升一降,特朗普高層已逐漸移向“謀和”。馬英九執政時的臺當局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則表示,“中美軍事較量已經到了一個關鍵點,哪還有能力保護臺灣地區?!”
美國不愿被“臺獨”拖下水,不愿意為“臺獨”白白犧牲美國子弟。這一切,正是科爾比施壓賴清德當局,要求臺灣當局將防務預算從目前占GDP不到3%提高到10%的重要背景。
形勢比人強,中國大陸堅決“打‘獨’、懾‘獨’”,堅定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破解民進黨“關起門搞‘臺獨’”;美國有心無力“保護”臺灣,賴清德們能到睡不著嗎?“臺獨”注定是死路一條。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