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田家庵區土地再延30年,村里老老少少都坐不住了。
第二輪承包到期,政策說能續30年,可“戶”成了關鍵門檻。
老張頭和老伴兒往村委會跑了七八趟,就想弄明白自家地能不能接著種。政策里寫得清楚,“戶”得有本村戶籍直系親屬,沒這條件地得被收回。隔壁王叔家兒子早沒了,媳婦也走了,空房子前天天站著人,愁得直嘆氣。
李家兄弟鬧矛盾想分戶,村干部說不是直系親屬,分地沒門兒。
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打電話問家里,要不要趕緊給父母辦合戶。村里機動地最多留5%,去年劉嬸靠新政策分到半畝地,全村就10來戶這樣。張寡婦嫁過來時沒分到地,村里說拿分紅或打工,可分紅少、崗位缺,她總在街邊發呆。
老李頭死活不同意土地托管,說自家地自己種才安心,開大會時吵得臉紅脖子粗。幾個老頭兒湊一塊兒商量買機械種地,一算賬成本太高,又散伙了。有兒孫的人家倒不慌,獨居老人和沒地戶,整天盯著村委會墻上的方案紙。
方案紙都卷邊了,每天還是有人去照著念,生怕漏了啥關鍵信息。有人想找村集體協商,有人說要走法律程序,可到底咋操作,沒幾個人說得清。土地托管能分紅,可老李頭這類老把式,總覺得地不在自己手里不踏實。
政策鼓勵年輕人回鄉種地,可城里生活慣了的娃,回來掙不到錢誰愿意?劉嬸分到地那天,拉著村干部的手直抹淚,說等了半輩子總算有塊自己的田。張寡婦蹲在墻根兒嘆氣,說當年嫁過來時咋就沒想到要地,現在后悔也晚了。
村里開了三次大會,新舊觀念撞得叮當響,最后還是沒個準信兒。地還是那塊地,政策換新了,人心卻像老井里的水,晃蕩著舊愁新憂。田家庵是試點,全國情況可能不同,您家那邊政策啥樣?
歡迎留言說說。具體政策以當地文件為準,有疑問建議咨詢村委會或相關部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