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消費者們對于“爆款產品”,似乎已經習慣了用“搶”的方式進行購買。而且這種消費模式幾乎無差別的席卷了各行各業,從餐飲行業到文創周邊產品,從“買東西”到“搶東西”,在“搶不到”的情況下加價于黃牛,最終達到購買的目的,背后隱藏著的是品牌的饑餓式營銷策略,加之網紅KOL的推波助瀾與長尾宣傳效果,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如今,這股風又被小米帶到了車圈,本不是做車起家的小米,這波操作又引起了消費者與同行們的爭相討論,即使平日對車不怎么感冒的人群,在茶余飯后都能聊上幾句YU7,這是否是小米想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呢?雷軍曾說"造車是小米最后的創業",如今YU7的爆發式表現,正在印證這個夢想的無限可能。
· 大狂潮與黃牛經濟
這次小米YU7的訂單量有多“瘋狂”?根據小米官方發布數據統計,YU7在3分鐘內大定(支付5000元定金,7天后自動鎖定不可退)數據突破20萬臺,一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臺。而據最新數據顯示,開售18小時后,小米YU7鎖單量(鎖單意味著定金不可退,等待正式排產)已經突破24萬臺,對比首款車型SU7(24小時8.8萬臺),YU7熱度提升300%以上。再看定價,25.35萬元的標準版起步,Pro版本27.99萬元,Max版本32.99萬元,小米YU7的定價在情理之中。在發布當晚,不少人秀出自己“3秒鎖單”的戰績,更是直呼“搶到就是賺到”。
所謂的“大定”和“鎖單”的區別是,大定金額為5000元,支付定金后七天內可以隨意修改配置,之后自動鎖單,鎖單后,配置、車牌所有人、交付中心等訂單信息無法再修改,定金不退。只有盡快鎖單,才可以正式排產。此次26日22時小米開售YU7時,分為兩批車型,一種是“準現車”,均為YU7 Max,起售價35.04萬元,鎖單金額為2萬元,鎖單后1-5周交付,這批準現車,在開售當晚就已全部售罄。另一種為“定制新車”,25.35萬元起,包括標準版、Pro和Max,鎖單金額5000元,發售時顯示鎖單后預計8月開啟首批交付,28日早間顯示,目前YU 7標準版鎖單后最快53-56周交付,頂配的Max交付時間為33-36周,也至少要8個月??傊痪湓挘挥斜M早鎖單用戶才有希望早拿車,鎖單時間稍微遲疑片刻,提車就要排到明年。
當然,哪里有“搶”不到的訂單,哪里就少不了賺差價的“黃?!薄V档米⒁獾氖牵@次想小賺一筆的,不僅是專業黃牛,還有眾多只是出于好奇心,試著搶一把的普通消費者。一位閑魚(二手交易平臺)賣家稱,此次轉手訂單,純粹是出于好奇心理,“聽說很難搶到現車,我就試了一下,居然訂到了,這也是個賺錢的機會?!绷硪晃婚e魚賣家稱自己搶到了三臺YU7現車,分別加價4000元轉手。一位黃牛說,目前只收“準現車”YU7 Max版本,因為標準版本和Pro版本的交付周期尚未確定,難以確認是否能年內提車。目前給到車主的溢價是4000元,但轉賣出手的價格則高達1.7萬元。
不僅是倒賣,租賃灰色市場也活躍了起來。在閑魚平臺上,不少網友掛出自己是首批車主, 并開出2000元-1.5萬元不等的日租價格,這也意味著只要越早提車,盈利空間就越大,構建了完整的“提車權金融化”鏈條。
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這些灰色交易的背后,主要矛盾還是在于交付周期。超長的等待期,催生了二級市場投機,“稀缺性杠桿”的極致放大,暴露了新勢力產能規劃與市場需求間的巨大鴻溝。“從目前的鎖單數據來看,確實可能存在一定的黃牛、水軍?!逼嚪治鰩?、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坦言,“在造車新勢力中,小米推出新車的速度其實是最慢的,這也一定程度提升了其新車的火爆程度,目前其面臨的最大考驗還是交付能力方面。此前SU7用了一年兩個月的時間交付了25.8萬輛,如果YU7的交付速度快于SU7,目前24萬輛的鎖單數據有望在三個季度內完成,可能最晚在明年一季度完成交付?!?/p>
· 小米能否成為“規則重構者”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5月我國乘用車批發銷量超兩萬輛的15個車型中,Model Y(參數丨圖片)以約3.95萬輛的批發銷量排行第三。而在2025年5月國內SUV車型零售銷量排行榜中,Model Y則以約2.48萬輛的批發銷量位居榜首。
在這一次發布中,小米YU7精準對標特斯拉Model Y,標準版25.35萬元的定價,低于Model Y 約1萬元;而Pro版27.99萬元的定價,不僅配置反超Model Y長續航版,價格更是低了約3.36萬元,“價格優勢+配置壓制”的雙重攻勢確實很猛。這款定位于“豪華高性能 SUV”的車型,不單是小米汽車生態拓展的關鍵一步,更有望成為行業技術標準與競爭規則的重塑者。雷軍稱,“Model Y是行業公認的‘史詩級神作’,連續多年全球銷冠,擊敗一輪又一輪的挑戰者,非常厲害!但我們依然制定了‘離譜’的目標:小米YU7要繼續挑戰Model Y!”
續航方面,YU7標準版搭載101.7度三元鋰電池,CLTC續航達835公里,遠超特斯拉Model Y(719公里)等競品,其核心技術包括寧德時代高密度電池、雙向液冷溫控技術,以及自研“冰甲電池系統”,低溫續航達成率超82%。這一突破迫使行業加速研發高密度電池與熱管理方案,樹立續航新標桿,倒逼電池技術迭代。
YU7支持1000kW超充技術,5分鐘補能400公里,充電速度比特斯拉V4超充快4倍。結合800V高壓平臺,其補能效率已接近燃油車加油體驗。這一技術優勢將加速超充網絡建設,華為、理想等企業已布局全液冷超充樁,行業聯盟效應初顯。單電機版百公里電耗13.3kWh,每公里成本僅0.07元,較Model Y節省3000元/年(2萬公里),推動消費者從“續航焦慮”轉向“能效優先”。
小米智能座艙系統深度融合小米生態,用戶可通過車載屏幕遠程控制米家智能家居,如離家自動關燈、回家提前啟動空調。這種“人-車-家”無縫聯動,迫使競品加速開放生態接口;小米YU7全系搭載英偉達Thor芯片,擁有700TOPS算力,標配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等,車輛還增加了高度信息感知能力,對比特斯拉FSD純視覺方案,YU7的多傳感器融合策略在極端天氣下識別精度更高;小米采用雙電池供應商策略(寧德時代+比亞迪弗迪),既保障產能又降低風險。同時,其與匯川技術、德賽西威等核心供應商的深度綁定,推動產業鏈從“單一依賴”轉向“多點協同”,推動從“車聯網”到“移動智能體”的變革。
· 攪動市場 競爭邏輯重塑加速優勝劣汰
小米YU7“高配低價”模式可能引發行業規模效應重構,缺乏供應鏈整合能力的品牌或面臨出局,無法在成本控制、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上做到極致的車企,也面臨淘汰。在競爭白熱化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小米YU7如一匹黑馬,攪亂了原有的市場格局。YU7憑借產品本身的實力,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目光,在外觀和內飾設計上的創新,也滿足了當下消費者對于個性化和豪華感的追求。如今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新能源汽車本身,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們不再滿足于基礎出行要求,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個性化、智能化和豪華感。小米YU7正是抓住了這一市場需求變化,通過提供豐富的配置、創新的設計和智能化的體驗,成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同時,市場競爭的激烈也促使企業不斷創新和優化產品,以在眾多競品中脫穎而出。
此次小米YU7的發布,引發了新一輪的營銷大戰。6月26日,在小米YU7發布當天,上海通用五菱旗下品牌寶駿發布旗下“寶駿云海”和小米YU7的外觀對比,并在最近持續發布視頻,配文稱:“搶不到YU7,時尚同款寶駿云海收留心碎的你。”當天,奇瑞汽車旗下風云A9L也開啟預售,和YU7撞了“檔期”,而奇瑞汽車隨后發布了一份戰報:“抱歉,從4月23日上海車展小訂開始,我們只訂了51971臺?!绷闩芷嘋EO朱江明則坦然承認,YU7 1小時大定30萬輛,給零跑汽車帶來巨大壓力。
樂道L60、極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維塔07、嵐圖知音,這些Model Y的直接競爭者,也有被YU7訂單分流的風險,據悉,智界R7在小米YU7發布同日,推出限時補貼2萬元、綜合補貼最高至5.4萬元的舉措。
· 也許YU7面臨的挑戰更大
在火爆的銷售成績背后,小米汽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產能問題首當其沖,目前小米第一批YU7均由小米一廠出品,產量不穩定,難以滿足新增的海量訂單。小米汽車二期工廠雖網傳已完成驗收工作,但投產節點要拖到7月份,且投產后還需面對產能爬升的過程。這必然會拉長部分用戶的交付周期,去年SU7交付周期沖至32 - 40周上下導致用戶退訂的情況,YU7也有可能面臨。
小米YU7在市場上的競爭壓力也著實不小。在SUV這個競爭激烈的細分市場,Model Y穩坐銷量榜首,理想、問界、哪吒、零跑等也早已布局,小米YU7要想持續保持優勢,需要不斷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
當然,YU7針對之前在SU7上發生的問題,也進行了規避與改進升級,比如YU7通過“準現車”策略緩解交付壓力,同時雷軍強調“測試規模比SU7更大、驗證更嚴格”,測試車數量超600輛,總測試里程達649萬公里(覆蓋高溫、高寒、高原等極端環境),從源頭降低品控風險。質量管控方面,YU7采用“雙大面液冷”CTC 3.0電池技術、鎧甲籠式車身結構,并在測試中驗證了復雜路況下的耐久性。針對SU7的安全爭議,YU7強化了電池防護和車身剛性。
綜上,若小米能突破交付瓶頸、夯實用戶體驗,YU7或將成為中國汽車從“跟隨”到“定義全球標準”的轉折點;若陷入產能瓶頸與智駕體驗落差大、安全系數存疑等循環,則可能引發新勢力信任危機。
· 小米YU7帶來的新“鯰魚效應”
正如雷軍所言:“YU7是工程師寫給生活的情書?!?這封情書能否真正溫暖用戶、震動行業,答案還需等待YU7交付完畢之際。小米YU7的火爆,說明用戶愿意為“技術+情緒共鳴+生態價值”支付溢價,反觀部分技術領先卻困于高端化的車企,癥結一在于工程師思維與用戶需求的錯位,二是部分車企在數字營銷能力、流量話語權上的短板亟需重視和扭轉。
而小米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加之雷軍個人出色的營銷能力,“科技+IP”能否在未來引領車企發展,YU7似乎已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小米在智能硬件和物聯網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底蘊,這些優勢被巧妙地應用到了YU7車型上。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駕乘體驗,也推動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向智能化方向加速發展。傳統車企為了應對小米汽車帶來的競爭壓力,不得不加快自身技術創新和智能化轉型的步伐,加大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的研發投入,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小米可以整合自身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資源,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和互聯的汽車生態系統。這種跨領域的融合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也將推動汽車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促進產業生態的繁榮。
小米YU7提供了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等多種新能源版本,滿足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多樣化需求。小米YU7的成功,將激勵更多汽車制造商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中,加速中國汽車行業向新能源時代的轉型,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小米在技術創新、市場競爭、消費者觀念、供應鏈以及新能源發展等多個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中國汽車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小米YU7以“技術平權+生態融合”雙引擎驅動,迫使行業從硬件參數競爭轉向用戶體驗戰爭。這場由小米引發的“鯰魚效應”,將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向著技術普惠、價值回歸的白熱化階段邁進。作為后來者,小米汽車正以“極致性價比+生態整合+精細策略”構建一條不同于傳統車廠與其他新勢力的路徑,而YU7只是這條路徑上的一個節點。在這場變革中,行業規則正被重新書寫。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