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糾偏。
近日,消息顯示,理想汽車將會廢棄此前的PBC績效管理模式,重新回歸OKR模式,這個轉變,意味著理想將更改管理模式,簡化考核管理,重視反饋,減少焦慮,等等。
被視為關鍵時刻的一次“糾偏”。
“全面學習華為”
想要理解為何是一次糾偏,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才是PBC管理模式?理想汽車為何最開始采用PBC管理模式?
PBC模式,總結下來就是寫滿了牛馬的8個大字,“個人承諾績效模式”。
這個模式,最早由IBM提出,要求員工從結果目標、執行措施、團隊協作三個維度,對個人績效作出承諾,在考核期內必須要達成某些績效目標,以支持部門總目標的實現。而IBM此舉的目的,是為整個公司打造可量化、追蹤到個人的績效評估體系。
這個模式,利弊都很明顯。與“狼性文化”深度綁定,強調結果承諾和強制排名。效率和聚集的背后,PBC會導致銷售團隊為完成指標惡性競爭,跨區搶單、內部返傭等現象頻發,長期用戶運營目標被稀釋。
OKR模式呢?講究的是目標+關鍵結果,核心之一是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逐層拆解與對齊,助于激發員工創新力,鼓勵員工挑戰高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強調方向對齊而不是硬壓考核。
那么,利弊如此明顯之下,為何理想當初放棄OKR轉去PBC?
刺激來源于問界。
2022年,問界M7(參數丨圖片)來勢洶洶,把理想ONE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前一天銷售還拍胸脯保證“這車至少賣五年”,轉頭官宣降價2萬元、10月正式停產,換代車L8火速上市。剛提車的用戶瞬間變“絕版車主”。
創始人李想表示,“2022年三季度,問界M7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最終理想ONE只能選擇提前停產,并給供應商支付了10億的賠償。”
停產和賠償,讓理想從上而下都感受到了“黑云壓城”的艱難。雖然市場認為,理想ONE停產的原因,還是出自在理想本身的產品力不夠,而不能把鍋甩給華為問界。
不過,當時壓力巨大的理想,還是被問界的來勢洶洶給刺激到了。于是,從李想到管理層,都有了一項重要任務,“研究華為”。
李想還要求團隊購買華為的相關書籍,這個也有KPI,據悉當時管理團隊每人購買華為公開書籍不低于十本。
“我們驚奇發現,在產品研發、銷售服務、供應制造、組織財經等方面遇到的痛不欲生的問題,人家十幾年前就解決了,甚至二十年前就解決了。”
產品研發、銷售服務等方面,這些都是理想感到頭疼的問題。再加上,華為改良推廣的PBC模式,讓全體員工把精力聚焦到工作上,并和末位淘汰制一起,成為狼性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時,作為急需要把銷量搞上去的理想,需要華為的這種狼性文化。于是,李想做出一個決定,“全面學習華為”。
也有人勸李想,要想清楚PBC模式是否真的適合理想?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也說得很直接,愛學習是好事,但學到精髓挺難的。
但是,李想回答說,“不成長,毋寧死。”
所以,從2023年2月開始,原華為全球 HRBP 管理部部長李文智加入理想汽車,李想就宣布將原有的OKR管理方式升級為PBC績效模式。26 個銷售戰區自主運營、矩陣式組織架構、KPI強考核制度,并鼓勵內部賽馬。
當時,對于理想的這個決策,外界形容為,“破釜沉舟”。當然,也有很多成熟的汽車公司,對此表達了擔憂,認為理想忽視了企業文化之間的差異。華為問界之所以能夠解決理想感到頭疼的問題,也是源于華為幾十年的經驗積累。
作為初生牛犢的理想,沒時間細想。
恰逢其時的糾偏
的確,不可否認,在PBC績效模式之下的理想,獲得了長達十幾個月的銷量快速成長。并以增程動力和家庭用車為標簽,迅速成為新勢力的佼佼者。72% 的L系列車主認為 “理想 = 增程”。
當時,PBC模式一經采用,理想的員工回憶說,“每天像打仗一樣,想的全是短期沖刺。”據悉,當時在鄒良軍主導的“戰區賽馬”機制下,曾創下3 個月新增 50 家門店的擴張紀錄,為了搞業績,部門之間各自為戰,搶資源,搶市場,打得不亦樂乎。
“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當時,在理想銷量節節攀升的同時,終端門店里的很多銷售選擇了用腳投票,轉身加入了蔚來。“蔚來更厚道一點,畢竟提成多了不少,從之前的800元到1000元,再到2000元,之前理想是900元。”
而且,理想是階梯制提成,賣得越多,才能拿到高區間里的提成。所以,銷售團隊為了完成指標,拿到更高的提成,壓縮員工成本,現惡性降價等事情并不鮮見。
“只想著趕緊拉人成交。根本不關注拓展銷售線索和人群。”
離開理想去蔚來的銷售員表示,蔚來的績效評估體系里,除了銷售提成外,更加注重用戶服務的考核,這跟理想是有很大不一樣的地方。“甚至客戶隨手給的五星好評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績效。所以服務是重點中的重點。”
此外,蔚來對于用戶服務權益,蔚來除了免費維修、上門取送車、上門補胎等外,還包含了上門喂貓,接送孩子,輔導作業、上門理發等特色服務。
據悉,理想汽車的團隊管理扁平化,各大區之間的信息經常亂成一鍋粥。“因為,理想只是復制了華為量化考核的表層形式,卻缺乏配套的支撐體系。”業內人士表示。
不可否認的是,狼性文化對于初創團隊對剛性目標的完成,和市場的開拓是有助力的。但是,隨著新能源車市的愈發成熟,以及理想銷量規模的增長,忽視用戶的體驗和長期積累的PBC模式,就不再適配“長期主義”。
2024年,理想汽車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31.37%,2025年兩次下調銷量目標來保障利潤。
尤其是 ,隨著6月銷量數據公布,不僅終結了理想連續14 個月的同比增長態勢,還創下自 2024年3月以來的單月交付量新低。
6月數據顯示,理想交付新車 36279 輛,同比下降 24%,第二季度累計交付11.1萬輛。上半年數據來看,理想銷量20.4萬輛雖穩居前列,卻遭鴻蒙智行反超、小鵬零跑緊逼。
其中,問題明顯。沒有一家車企能靠過渡技術活過十年。
理想在高端市場的優勢正受到侵蝕。在30萬元以上新能源SUV細分市場,理想L7/L8/L9三款主力車型的合計市占率,從2024 年同期的32%下滑至 26%,被奉為圭臬的“家用SUV+增程動力+套娃設計”黃金公式,正在失去魔力。
理想將希望寄托在了純電產品上,目前首款純電車型MEGA滑鐵盧后,消費者對理想的純電信任度跌至31%,甚至有銷售自爆,“客戶一聽純電,轉身就問問界”。
后來,李想在內部信中承認,將MEGA當作成熟產品推廣的決策失誤,導致純電車型上市節奏混亂,L系列銷量也因資源分散受到拖累。
理想亟需在純電市場找到新的增長點。所以承載純電戰略的i8和i6不容有失,業內認為,這是一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戰役。
隨著理想宣布銷量目標從年初設定的70萬輛下調至64萬輛,理想決定從野蠻擴張到精準運營的蛻變。
在產品端,理想計劃,增程L系列占比約81.25%(52萬輛),純電產品占比約18.75%(12萬輛)。相比年初70萬輛目標中增程占比80%、純電占比7.14%的結構,純電產品的重要性顯著提升。
在管理端,今年6月27日,鄒良軍卸任理想銷服群組負責人轉為公司顧問,由理想總裁馬東輝接任,并宣布放棄華為PBC績效考核體系,重拾OKR管理模式。
“在高速擴張期后,無論是理想,還是所有新勢力品牌,都必須建立與產品特性、組織規模匹配的管理體系。”業內人士表示。
其實,早在2018年,理想就搞過OKR模式,這次重新啟用目的明確。優化內部協作、激發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活力、重新塑造理想的組織文化。至今七年時間,理想不斷在“創新試錯”與“規模效應”之間,尋找平衡。
此次拋棄“華為思維”的管理模式調整,被視為理想一次及時的懸崖勒馬,一次恰逢其時的糾偏。至于這次糾偏,能否讓理想找到屬于自己的管理答案,還未可知。
當然,需要一提的是,不是PBC不好,也不是OKR萬能,而是適合最重要。
幸運的是,在發展的關鍵時刻,理想開始明白,成功的管理模式是逐步打磨出來的,走自己適合的路,會比復制別人的影子,來得更為長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