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歐各國都在催中國審批稀土出口許可進度。
最新消息是,歐洲喜獲“提速”,但美國還得再等等。
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人員欣喜地告訴記者,中方許可證的發放速度從25% 提高到 60%,而且大部分供應商的申請已獲通過,所以這個月不至于“彈盡糧絕“。
不過他順帶提了下美國,“如果終端用戶位于美國,或者產品經印度等第三國轉運的情況,則需要面臨更長時間的審批,或者無法得到優先處理”。再看美國那邊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幾乎是同一天,美國福特汽車對外哭訴,中國還沒走完稀土磁鐵的審批流程,以至于他們的一些工廠已經停工整整三周了。
歐洲和美國兩種情形,難道是我們雙標了嗎?
自然不是。
2024年6月起,中國頒布的《稀土管理條例》讓稀土出口變得可追溯、可核查。這項條例是非歧視性的,不針對特定國家。
歐洲和美國兩方感覺稀土申請難度不同,根本原因是相關企業對稀土的用途不一樣。
眾所周知,稀土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它不僅是汽車,芯片制造的必須元素,在國防建設中,它也是戰斗機,無人機,導彈的重要材料,像是美國的F-35戰斗機,每一架戰斗機需要48公斤稀土材料,而一艘核潛艇則需要 4173 公斤稀土材料。
也就是說,若對方進口中國稀土,是為了擾亂地區穩定,或是與中國惡性競爭,中國是要慎重考慮的。
歐盟這些年對華作為確實讓人無語,從2023 年開始,他們就一直活在對“不公平補貼” 的臆想中,多次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不合理關稅。
在剛剛過去的G7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馮德萊恩又一次大肆渲染中國“經濟威脅”,污蔑中國將稀土當做對抗世界各國的武器,攛掇美國及歐洲各國對華加征關稅。
但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博弈還沒有緊張到卡脖子的地步,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歐洲國家一系列手段并未對中國在歐貿易造成實質影響。2024 年開始,中國經濟總量已超越歐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兩方的經濟體量差距正在拉大,今年1月到5月,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又創造新紀錄,達到1170億美元。中歐之間具有經濟互補性,當下我們對歐盟,及其他歐洲國家采取寬嚴并濟的策略更為合適。
2,歐盟雖然別扭,但歐洲主要國家像法國,德國,意大利都意識到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只是在中美勢能興衰交替時,他們也難以堅定立場。那中國作為大國,為推行多邊外交,尋求戰略平衡,促進經濟全球化等多重原因都愿意跟歐洲搞好關系。所以,中方愿意給歐洲企業加速審批。
而美國呢?特朗普上臺后,中美關系緊張加劇,目的一是為維系霸權,二是給中國制造地緣壓力,企圖拉慢中國的發展速度。
對此,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6月中旬,中國通過了美國部分車企的稀土申請。但另一些公司的申請確實遲遲沒有進度。
這些都是什么企業?有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口中國稀土用于F-22 戰斗機制造;有美國通用汽車申請中國稀土是為了生產軍用卡車;有美國雷神公司申請中國稀土是為了生產更多防空導彈。
這些企業中不少曾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自己做了啥心里沒點數,還舔著臉申請稀土,中國不給好臉也正常了。
話說回來,中國對稀土的出口管理有自主權,根本無需被他國左右。
美歐等國也有自己的出口管理條例,美國有《出口管制改革法》,歐盟有《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美日等40 個國家有聯合簽署的《瓦森納協定》,當他們按照自己的出口管理條例管理本國物資時,也從沒在意過他國的需求和想法。
過去很多年,中國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態度,對稀土出口寬松管理,各國不僅不知感恩,還用中國物資制造對華威脅。如今,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是理所當然,面對歐美各大企業的賣慘哭窮,中國真的是可以理解,但同情不了一點!
(圖片源自豆包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