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求學時的毛先生
1906年,毛先生剛滿13歲就輟學在家,幫父親料理農活;那時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點上油燈讀書。在他能夠得到的書籍里,有一本書深深地吸引著他,這就是鄭觀應的《盛世危言》。
毛先生后來說:“《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復學業的愿望。同時,對地里的勞動也感到厭倦了。不消說,我父親是反對這件事的,為此我們發生了口角,最后我從家里出走。”
1912年,毛先生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這年秋天他覺得學校的課程有限,于是就寄居在湘鄉會館,每日到湖南省立圖書館自修。對于那段日子,毛先生后來回憶說:“那時進了圖書館,就像牛進了鄰人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大口大口地拼命吃。”
每天早晨,毛先生總是第一個到,一看就是一個上午;中午圖書館休息,他就拿上自帶的書,到外面買兩個包子或燒餅,坐在圖書館門前的臺階,一邊吃午餐一邊讀書;等到下午開門,他又第一個進來,晚上閉館時,最后一個走的,又是他。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為毛先生
有次到時間了,毛先生還沒走,圖書管理員老金來提醒:“潤之,你真是廢寢忘食呀!該吃中飯了。”
毛先生這才意識到了時間,抱歉地說:“哎喲!忘記你們要休息了。”他想了一下,又說:“老金,我真舍不得放手,讓我中午抓緊看完,下午還你,好嗎?”
“好。”老金爽快地說。毛先生見老金同意了,高興地一邊站起身來、一邊說:“你關門,我到走廊上看,不妨礙你們中午休息。”
老金一把拉住正要離開的毛先生說:“這樣冰天雪地,走廊上北風呼呼,哪里看得書喲!這樣好了,你吃過中飯來找我,我給你安排個地方。”
毛先生笑著從口袋里摸出兩個饅頭,說:“我帶著飯呢。”看著兩個饅頭,老金感嘆地說:“你抓得真緊啊!”
毛先生說:“沒有法子呀!時間,太寶貴了,人世間的好書又有這樣多!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為了給毛先生提供更好的讀書環境,老金領著毛澤東來到了圖書館后面的一間小屋。從此,毛先生在中午就有了一個特別安靜的讀書空間。
有關毛先生看書的故事還有好多。為了讀書、毛先生還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三復四溫”(一本書反復讀,徹底攻透;這里的三四是重復的意思)“擠”和“鉆”(工作忙讀書就要“擠”時間,看不懂就要“鉆”進去)“讀無字書”“雜書”(無字書指游學,向社會學習;雜書在閱讀面要廣、見多識廣)等。
1919年,毛先生在長沙
下面是一個毛先生讀“無字書”的故事。1913年春,毛先生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預科;1914年2月,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合并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7年暑假前,他和好友蕭子升商量,怎樣度過漫長的假期。最后,他們商定的計劃是去當叫化子(湖南方言:乞丐),身上一個錢不帶、去作長途旅行,靠著乞討解決吃和住的問題。
這并不是他們的創舉:過去就有窮苦的讀書人或失業塾師“游學”,每到一處、遇上商店或者大戶人家,就寫一副對聯送進去,接受一點饋贈以解饑困,這也叫“打秋風”,是窮秀才游學時解決旅途生計的辦法。
但毛先生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只是為了“打秋風”,他們是想從社會的最底層來看社會、看世態人情。那年暑假,毛先生和蕭子升游學了1個多月,果然沒花一文錢。
他們走過許多熱鬧的市鎮,也經過許多偏僻農村,一路上了解了農民和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以及社會風俗人情。蕭子升有時會放不下架子,向人問路,都要先整整衣服,干咳兩聲,然后再開腔;且只愿進大戶人家。而小戶人家,毛先生也不介意,他態度謙和,談話親切,訪貧問苦,同什么人都談得來。
在這次“游學”中,他們共漫游了寧鄉、安化、益陽、沅江等5個縣,獲得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據一師老同學的回憶,后來、毛先生還曾將此次游歷中一些有意義而有興趣之事,寫寄湖南通俗報發表;其“游學”筆記,被第一師范的同學好友爭相傳閱,稱贊他們倆是“身無半文,心憂天下”。這8個字,后來也成了朋友們對毛先生的贊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