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為突破紙質載體壽命的局限,四十年前的1985年,文化部成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拉開了我國系統性搶救珍貴文獻的序幕。
6月30日,“方寸真微集萬象壽越千年存古今——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一卷卷拇指寬的膠片上,承載著《永樂大典》、“敦煌遺書”等國之瑰寶的微縮影像,無聲訴說著這項“與時間賽跑”的文化搶救工程四十載的堅守與創新。
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覽展示的照片
8000萬拍膠片為20萬種古籍文獻打造“時間膠囊”
步入展廳,展示墻上一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技術人員正小心翼翼地操作著笨重的拍攝設備,桌面上攤開的古籍文獻在燈光照射下顯得格外脆弱。這種強烈的視覺對比,生動詮釋了這項工作的緊迫性與技術難度。
作為一種高度安全的文獻保存方式,縮微膠片具備保存周期長、再現精度高等優勢,理論保存壽命可達500年以上,相當于為中華文脈打造了一座可存世500年以上的“時間膠囊”。
國家圖書館藏微縮膠卷
觀眾參觀展覽
在“數轉模”技術支撐下,原本脆弱的敦煌寫經殘片通過膠片獲得新生;《二十一史》《十七史》《十三經注疏》《永樂大典》等重要古籍,實現原生數字資源的物理介質長期保存。
展覽特別設置的“膠片閱覽區”吸引了大量觀眾,人們可通過縮微設備直觀感受縮微膠片的真實細節,走進小小膠片所展示的浩瀚文獻中,親身體驗這項被譽為“人類文明火種庫”的精微技藝。
展覽特別設置的“膠片閱覽區”
展覽現場,一組組數據令人動容:四十年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聯合全國25家圖書館、19家資料館,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文獻保護網絡,累計拍攝古籍善本、民國文獻、少數民族珍貴文獻等近20萬種,形成8000余萬拍縮微膠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守護答卷。
這些膠片不僅是技術產物,更是一代代圖書館人接力守護文明火種的見證,當今天的人們凝視著那些泛著微光的膠片,才能真正理解這份堅持的重量。
匠心守護,用最可靠的方式保存文明
縮微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經過文獻整理、拍攝、沖洗、編目、復制、質檢、數字化轉化等一系列專業操作。
工作人員在對古籍文獻進行縮微拍攝
記者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看到,技術人員分布在一個個操作間里操作著設備,有些紙張已經脆得像薯片,工作人員必須戴著口罩、手套,用特制的支架一頁頁展開,專注的神情仿佛在進行一場神圣的儀式。
這種匠人精神在新技術時代更顯珍貴。技術人員介紹,如今的縮微技術雖然歷經了數次技術更迭,但是核心理念始終未變——用最可靠的方式保存文明。
在縮微中心的恒溫恒濕庫房,記者看到由成百上千個存放縮微膠片的抽屜所組成的一面面巨型柜子。每個抽屜上都標明存放的文獻名稱,放眼望去,猶如無數個“時光抽屜”,記錄著這項事業的成長軌跡。截至2024年底,縮微母片庫共藏有包括善本、古籍、報紙、民國書、期刊、建國初圖書等多種類型在內的縮微文獻母片22萬種、12.8萬卷。
在縮微中心庫房,工作人員展示存放的縮微膠片
在保護基礎上,縮微復制中心還創新開發模式,通過影印出版、數據庫建設、文創產品等方式,讓《永樂大典》等典籍煥發新生,成果惠及海內外學術界。
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陳櫻表示,縮微工作承擔著保存文獻原貌、傳承歷史記憶、拓展文化空間的使命。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將從國家文化安全和文獻資源戰略保障的全局出發,推動文獻資源從有效保護向高效利用、廣泛傳播不斷躍遷,使縮微工作在新時代文化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開幕式
原標題:《方寸膠片守護千年文脈,我國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成果展啟幕》
欄目主編:江勝信 文字編輯:彭丹 圖片來源:李揚攝
來源:作者:文匯報 李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