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迎來一個值得寫入民航年鑒的時刻:
國航的C909,首次以定期航班形式,承載國旗,飛出國門。
圖自:陶冉
CA757航班,呼和浩特—烏蘭巴托——
這是C909作為中國國產飛機的一次新征程,首次加入國航商業運行的固定航班體系。
民航人明白,這不只是一次航線開通,而是我們在自主航空工業道路上,穩穩邁出的又一步。
在許多人眼里,呼和浩特這座城市似乎離“國際化”三個字有點遠。但它的位置,恰恰重要。
它是“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是中國民航版圖上聯通中俄蒙、連接草原絲路的重要樞紐。
它不像北京那樣喧囂,也不像上海那樣忙碌,但它有它的風,穩穩地吹著,吹過了邊境線,喚醒了沉睡已久的航路。
如果只看這條航線,你可能會覺得它“不夠國際”——畢竟,烏蘭巴托是我們的鄰國,呼和浩特也不是北京、上海這樣的門戶城市。
但越是熟悉航空業,就越會明白:這正是一種極具現實主義的選擇。
呼和浩特,長期承載著中蒙往來、中俄互聯的窗口角色。而烏蘭巴托,是中國“鄰里外交”與“一帶一路”對接的示范性航點。
對于C909來說,這是一條貼合定位、匹配航程的國際航線——它不遠,卻剛剛好。
圖自:陶冉
再說這款飛機。
它不是初上跑道的新丁,而是一位五年的老將。
從2020年引進至今,C909已經在中國民航體系中扎實運行,國航機隊已擁有35架,累計飛行超11萬小時,運送旅客超413萬人次。
它飛過首都,飛過成都,飛過無數的城市與山河。
如今,它不再局限于國內市場——而是邁向國際,不是象征,不是演示,而是真正參與到跨境運輸網絡中去。
而這背后還有一個背景——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2周年。
國航這幾年不斷加密“絲路航線”,從北京到開羅,從烏魯木齊到塔什干,已經開通了68條“一帶一路”航線,覆蓋29個沿線國家。
而這一次,C909也參與其中,不只是展示制造業成果,更是用一架“可復制、可運營”的國產飛機,參與到國家的對外互聯戰略中。
它不是拿來炫耀的,而是拿來使用的;不是供人仰望的,而是實實在在服務于連接的。
這個“連接”的起點,就是呼和浩特。
一個不常出現在國際航線首發名單上的城市,成為了國產飛機飛出國門的起點之一。這或許正是它的意義,沒有從最熱的城市起飛,卻從最有方向感的地方啟程。
呼和浩特的選擇,既是國航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回應,也是對“通邊達海、連接內外”這條發展路徑的驗證。
北疆的風,吹著國航的鳳尾,伴隨一架寫著“中國”二字的飛機,載著國旗,朝著邊境線,朝著友鄰國,飛了出去。
很多人對C909可能感到陌生,但那又怎樣?
你只需要知道:
它是國產的,它承載著國旗,它飛向了國際市場。
這不是它的第一次,卻是它的又一次,
代表著中國民機,不止于能飛、敢飛,更在于會飛、常飛。
從當年C909首飛的那一刻,從第一架C909投入運行開始,國產飛機就不再是停留在圖紙和展廳里的夢想。
它們已經成為現實,正在成為慣例。
這一次,C909從呼和浩特出發,飛往烏蘭巴托——
它連接的不只是兩個城市,也延伸了我們國產飛機的航跡。這是一架飛機的跨越,又何嘗不是一個時代的起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