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球各地機場的廊橋上,可能很少有旅客會注意到,腳下這個龐然大物來自何方。
但實際上,全球50%以上的機場登機橋,均產自同一家名為,中集天達的中國企業。
這家企業,用30年時間,悄然構建了一個橫跨全球的“登機橋帝國”。
產品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380座機場,平均每天有超過200萬名旅客,通過他們的設備踏上旅程。
1.天價的進口登機橋
但國產登機橋的逆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也曾面臨過技術上卡脖子之痛。
1992年,深圳寶安機場啟用時,曾考慮過國產登機橋。
但當時國產登機橋質量不過關。
其液壓缸因密封工藝不足,在深圳高溫高濕環境下運行不足百次,即出現漏油,導致對接飛機艙門時抖動劇烈,存在安全風險。
無奈之下,寶安機場首條登機橋只能依賴進口,生產商為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
德國蒂森克虜伯也是吃準了寶安機場這一點,以“技術唯一性”為由,將成本不足30萬美元的設備溢價至120萬美元,出售給中國。
按當時匯率約合人民幣1000萬元,而1992年深圳商品房平均價格,大概每平方米4000元人民幣。
按照100平米/套房的標準折算,一條進口登機橋,約等于 25套深圳商品房,堪稱天價。
不僅價格極其昂貴,德國蒂森克虜也同時從技術、服務和標準等方面,全面鎖死國產化替代。
在技術上,國外登機橋的核心部件100%依賴進口。
同時為防止泄密,國外公司將控制軟件系統進行深度加密,如同飛機“黑匣子”。
中方技術人員無法獲取邏輯算法,一旦系統故障,只能高價聘請德國工程師現場維修,單次服務費高達5萬美元,且需等待數月配件。
1996年,中集天達試圖自主研發時,美國合作方JETWAY突然以“違反知識產權”為由起訴,導致其被歐美市場封殺,國際投標資格被剝奪。
為增加后續服務收入,國外企業強制要求中方購買“全生命周期服務包”,包括每年強制更換液壓油(市場價的10倍)、專用檢測設備租賃(50萬美元/年)等。
在行業標準上,因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認證,需提供十年以上無故障運行數據,長期被西方壟斷,中國制造被排斥于體系之外,并陷入“無數據→無認證→無市場”的死循環。
天價的進口登機橋,成為中國民航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道沉重烙印。
2.國產逆襲之路
當時剛成立的中集天達團隊暗下決心,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登機橋,并開啟了國產技術自主化攻堅戰。
1995年,逆向拆解德國樣機,攻克液壓同步技術。
2001年,自主研發控制系統,成本降低40%。
2003年,成為全球第三家通過IATA(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認證的企業
2008年,建立符合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測試實驗室
2010年,推出全電動型號,能耗下降60%。
2015年,主導制定中國登機橋國家標準。
2017年,當中集天達的登機橋進駐戴高樂機場2E航站樓時,法國民航局官員驚嘆:“中國制造已經達到歐洲頂級水準。”
此時,中集天達公司的登機橋年產能突破800臺,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95%,全球市場份額也為40%。而德國老牌對手蒂森克虜伯的登機橋業務被迫出售。
2022年,根據招股說明書數據,中集天達收入規模已達66.2億元,其中海外收入22.5億元。
在旅客登機橋市場,中集天達已取得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在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 90%、歐洲市場占有率約為50%。
3.被低估的高科技
在普通旅客眼中,登機橋不過是個連接候機樓和飛機的金屬通道。
但其實每一座登機橋,都是精密技術的結晶。
毫米級對接精度,橋頭與飛機艙門的對接誤差必須控制在2厘米以內;
極端環境適應,從迪拜50℃高溫到阿拉斯加 -40℃極寒均需穩定運行;
安全冗余設計,配備三重應急系統防止意外墜落。
這種極高的技術要求,時刻考驗著中集天達的工程師們。
2018年,中集天達為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交付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集天達總工程師李明回憶道,“當地要求登機橋能在 -45℃正常工作,常規液壓油會瞬間凝固。”
研發團隊經過87次配方試驗,最終開發出航空級低溫液壓油,使設備在極寒環境下依然靈
正是這種技術突破,讓中集天達拿下俄羅斯23個機場的訂單。
根據招股書數據,截至2022年,中集天達累計研發投入規模達 6.85 億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合計 735 項,包括發明專利 246 項。
2020年至2022年研發投入比分別在3.94%、3.33%和3.33%,研發投入規模年均2.2億元,在國內的可比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
作為行業的領導者,中集天達還參與了包括歐洲登機橋 EN12312-4:201的國際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及修改。
4.全球化的秘籍
中集天達的成功不只在技術上,更在于其全球化的本地新范式。
中集天達從技術和服務上,持續深耕本地化策略。
在技術適配上,不僅要符合當地強制認證標準,界面語言和操作習慣也要本地化,同時針對當地特殊環境進行定制開發。
走在迪拜世界中心的機場工地上,安裝的中集天達登機橋,每臺設備都內置阿拉伯語操作界面,液壓系統針對沙塵環境特別優化。
中集天達深圳總部,正在測試的新一代智能登機橋,橋體上的太陽能電池板閃閃發光,這也是為中東客戶專門研發的離網型產品。
在全球服務網絡上,中集天達常駐工程師覆蓋全球50個樞紐機場,通過遠程診斷中心24小時響應全球用戶需求,并實現關鍵配件72小時全球送達。
2023年,中集天達拿下埃塞俄比亞博萊機場訂單時,甚至為當地培訓了12名專業維護工程師。
這種“技術輸出+人才培育”的模式,使中集天達在非洲市場占有率三年內從15%躍升至68%。
從被西方壟斷到全球領軍,中集天達的崛起折射出中國制造的質變。
30年前依靠成本優勢,15年前突破技術封鎖,今天制定行業標準。
當中國企業在更多細分領域復刻這樣的突圍,我們將看到。
那些曾經被國際巨頭把持的產業鏈關鍵節點,正一個個插上中國創新的旗幟。
中集天達的故事證明。
真正的產業升級不在于追逐熱點,而在于把看似平凡的產品做到極致。
在全球化遭遇逆風的今天。
這種深耕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模式,或許正是中國制造穿越周期的最佳航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