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最近讀了一本讓人覺得很有收獲的書:《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是瑞士的兩位心理學家斯蒂芬妮·里茲勒、菲比恩·葛浩姆德分享給家有多動孩子的一本書,書中分享了各種實用的方法、工具來提升孩子的學習。
讀這本《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是因為老母親有需求?最初并不這樣認為,純粹因為喜歡閱讀,喜歡讀與孩子們有關的一切書籍。
讀完后,發現書中內容值得更多人關注。
別被標簽限制了
養娃10幾年,遇見過不同的家長,卻看到相似的煩惱。比如,孩子多動。
但凡被這個話題困擾的家長,說起來一邊滿臉愁容,一邊羨慕我家讓人省心的孩子。有的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有了診斷之后,再提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反而會多了一份輕松。
面對醫生的診斷,家長的反應也有區別。有的家長堅信醫生的診斷,從此孩子身上就多了一個標簽。有的家長并不完全采信醫生的診斷,并不給孩子過多的標簽。
關于標簽,李辛老師在《兒童健康講記》里曾說過:“標簽化”是認知科學里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們人類喜歡標簽化,喜歡命名,這是一種應付模式,容易造成簡單化的認知和盲從。
不管家長是否給孩子貼上了多動的標簽,這本《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都值得被孩子多動困擾的家長閱讀。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中有兩個觀點,值得關注:
- 多動癥是一個連續漸變概念
- 多動癥診斷是否有意義,取決于人們如何對待它。若診斷能幫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或得到別人的幫助診斷就是有意義的。
多動癥,并不是一成不變,不是有了就只能這樣,而是“連續漸變”的。為了加深“連續漸變”的概念,書中這張圖不放多看幾遍。
醫生的診斷,也不是讓家長更焦慮,而是為了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找到適合孩子成長的路徑。
上面兩點只是《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中值得家長關注的觀點,另外書中還有很多具體引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被孩子多動困擾的家長,好好翻閱這本書,也許書中的某些內容,能解答孩子的成長困擾。
別被書名限制了
看《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的書名,沒有這種煩惱的家長,可能不會翻開這本書。
別被書名限制了。
老母親暫時沒有這種煩惱,但閱讀《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后,得到了至少以下三點收獲。
1.記憶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里有一章“孩子學了那么多,但還是什么也記不住”。
這一章剛好可以解答我家老二背單詞的痛苦。
明明單詞記憶的量并不多,可背起單詞來,老二滿臉痛苦。他羨慕老大的好記憶力,老大也不理解,為什么短短的一個單詞,老二怎么都記不住。
記不住,那就“多背”。
一聽到“多背”,老二的臉上藏不住的絕望,就他的經驗來說,“多背”也還是記不住……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里講解的“我們的大腦”特別適合分享給老二,尤其是書中的插圖。
看完這部分內容,老二就能理解:每重復一次,大腦中的連接就會加強一次。
2.學習間隙的運動
昨天還和一位家長聊起來,愿意跟著家長出來的初中生不多了。像我家老大,老母親形容她:最好的朋友,是椅子。
只要坐下來,老大似乎記不起要站起來活動。晚飯后到睡前,非必要,老大只在椅子上活動。
可是,就像《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里提到的那樣:學習間隙的運動能保持學習效率。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不僅分享了背后的原理,也分享了一段簡單易行的運動,特別適合放在學習間隙。
老母親迫不及待要把這個運動方式分享給我家老大。
3.手足間的競爭
也是第一次看到《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中關于手足間競爭的觀點。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中提到,作為家長的我們,雖然初衷是希望孩子們相處和諧,但所說的話,可能在無形中助長了孩子們之間的競爭。比如這句:你(更)擅長……
emm,這句話,老母親也是說過的。
沒想到,這句話會給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原則上來說,在某一領域做到最好的確是很重要的。
那作為家長的我們,該關注什么,才能減少手足間的競爭?
團隊。
將孩子們看成一個團隊。有了團隊的意識,他們才不會只把眼光放在相互的比較上。
觀念有了轉變,剩下的就是將這種觀念融入到真實的生活中。
寫在結尾的話
別被《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的書名限制了,不管是否被孩子多動困擾的家長,《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都是值得閱讀的一本育兒書。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下最要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