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蘇州當代美術館主辦的“八點半以后:社區藝術畫像計劃”成果展在景城鄰里中心拉開帷幕。展覽集中呈現了在過去兩個月的項目實施過程中,近400位社區居民參與開放調研與藝術工作坊的共創成果,勾勒出一幅鮮活的社區生活畫像。
藝術作為顯影劑,捕捉社區生活的“八點半以后”
“八點半以后:社區藝術畫像計劃”于2025年4月正式啟動,以蘇州工業園區湖東景城社區、湖西新城社區為樣本,以參與為核心,以藝術為媒介,試圖深入社區肌理,通過每一位居民創造的自身故事,勾勒社區獨特的精神畫像,重新發現和共創城市的文化圖景。
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共有近400位社區居民參與兩場“社區調研開放日”及四場“費納奇鏡藝術共創工作坊”。在調研活動中,美術館設計了多組投票展板,觀眾可以通過貼紙投票的方式進行互動,從自我認知、社區認識、日常的時間感受、空間體驗以及個體對藝術的主觀感受等多個維度展開回應,并分享對生活與社區的感知與體驗,使得隱藏在“八點半以后”夜色下的豐富內涵得以彰顯。在“費納奇鏡藝術共創工作坊”中,美術館通過十個層層遞進的問題,逐步拆解居民的業余生活,邀請居民從自身經驗中提取圖像與故事,并將這些業余生活瞬間轉化成動態的視覺敘事。
費納奇鏡之所以被選為本次共創的媒介,正因其運作邏輯貼近真實生活的節奏:它不是線性的時間軸,而是由日常瞬間構成的“片段”,是多重狀態的并置、循環與交錯。這也回應了蘇州當代美術館開展社區藝術實踐的初衷:借助生動且真誠的藝術表達,美術館與民眾一起重新思考日常生活的價值,回應社區居民對身份認同與情感歸屬的深層需求。
展覽現場:無邊界的社區藝術能量站
此次成果展,以“生活日記”“社區MBTI”“八點半后的時間”等關鍵詞作為切入點,以視覺可視化的方法,展示了美術館在過去兩個多月的社區實踐中收集的居民共創成果,共計182件作品(包括畫像片75件、轉盤作品31件、生活日記45份、創意動畫傘31把)。這些來自非專業視角的藝術實踐,為社區個體提供了一條真實表達生活經驗與情感記憶的路徑。
在開幕活動現場,蘇州當代美術館副館長羅楊認為,美術館不僅是藝術殿堂,更應是連接社會、服務公眾的文化樞紐。“八點半以后”項目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讓藝術成為催化劑,讓居民成為自身故事的講述者,讓那些隱性的社區紐帶變得可觸可感。項目也是對美術館已收官的“空間生產力”系列項目的核心理念——“走出圍墻,主動與本地觀眾相遇”的延續與深化。
社區居民代表史保利作為活動參與者分享了他的體驗和感悟。他認為,“八點半以后”項目用接地氣、零門檻的方式,拆除了藝術與社區之間的圍墻,拉近了居民日常生活與藝術的距離,讓每個人的“費納奇鏡”都能夠轉動起來。
開幕式現場,兩位“社區畫像師”為觀眾現場定制個性化的創意肖像,邀請更多社區居民成為“社區藝術畫像”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藝術所釋放的價值,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社區故事的敘述者與塑造者,讓個體在彼此的傾聽與共創中,重新發現社區的溫度與可能。
專題講座同步開啟:探討美術館在文化生態中的有機角色
展覽開幕當天下午,蘇州當代美術館“右岸講堂”特邀人類學學者、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教授陳曉陽帶來了專題講座《立足地方和社群:美術館與區域藝術生態》,分享有關社區藝術活動的案例與理論思考。
“八點半以后:社區藝術畫像計劃”作為蘇州當代美術館進社區的實踐活動,為在地居民構建了一個表達、分享與共同參與的開放平臺。未來,美術館將通過更多活動拓展在地共創的深度與形式,探索兼具多元性與在地性的文化實踐路徑,推動城市文化的更新,讓城市精神光譜在日常敘事中持續生長。
據悉,該展將于蘇州工業園區景城鄰里中心(九華路65號)一樓中庭持續展出至2025年7月6日,每日9:00-21:00免費開放,無需預約。配合成果展出,美術館還將推出系列線上活動,敬請關注。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曉安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