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動作愈發瘋狂。尤其是一支特殊部隊的部署,解放軍要提高警惕了。
1.美國在亞太“下血本”,導彈架到中國家門口
為了應對臺海、南海可能的局勢變化,美國計劃向亞洲派遣更多的多領域特遣隊,以阻止中國改變現狀。
據悉,多領域特遣隊配備了一系列新式武器,包括精準打擊導彈、遠程高超音速武器以及中程能力導彈。換句話說,從陸地到空中,從海洋到太空,再加上網絡空間,都是該部隊的作戰領域。
(美國多領域特遣隊部署亞太)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特遣隊,美國還設立了多個多領域司令部。
根據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克拉克透露的消息,美國將在太平洋地區布局兩個“多領域司令部”。這兩個分別是"太平洋多領域司令部"和"日本多領域司令部",儼然是美軍"島鏈戰略"的升級版神經中樞。他甚至開口威脅,若解放軍想成功執行跨水域作戰,尤其是在臺海,這種可能性“非常、非常低”。
從選址策略來看,顯然是沖著中國來的。菲律賓北部那個部署點,與臺灣島的直線距離非常近。戰時狀態下,這里發射的導彈能在最短時間覆蓋臺海要沖。更陰險的是,他們打算用導彈封鎖巴士海峽,再用機動發射車打擊中國東南沿海。
這套戰術說白了就是"毒蛇戰術":身子盤踞在島鏈上,毒牙卻隨時能咬向要害。
(美軍高官叫囂戰時打擊中國東南沿海)
2.美軍布局背后的打算,解放軍要小心了
無論是多領域特遣隊和司令部,體現的都是美軍的“多域作戰”理念。這種理念是指通過小規模靈活編組和高強火力配置,實現戰略威懾和戰術打擊。
如今,美國正在鉚足了勁推進這些軍事部署。盡管目前高超音速導彈項目遇到了些許波折,但解放軍也不能輕視。
美軍這套"全領域殺傷鏈"系統,本質上是個超級戰爭AI。它能同時處理衛星、無人機、雷達的海量數據,自動為導彈分配目標。即便沒有高超音速武器,光這套系統就能給盟友提供實時戰場情報。解放軍必須小心該情報監視系統。
(解放軍要警惕多領域特遣隊背后的情報體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們的"不對稱作戰"思維。2400枚導彈的采購計劃明擺著要打消耗戰:用廉價裝備消耗解放軍導彈。這種戰術在烏克蘭戰場已經初現端倪,俄軍的伊斯坎德爾導彈打一輛海馬斯,成本對比太懸殊。
未來臺海作戰,解放軍必須小心一件事,即美國多領域特遣隊帶來的威脅。
3.面對美軍新戰術,解放軍有"破陣三招"
不過,面對美軍這套花里胡哨的"多域特遣隊"把戲,解放軍早就準備好了"破陣三招"。
第一招"打蛇打七寸"——美軍多領域特遣隊依賴信息化系統,我們的電子戰部隊專門研發了"致盲套餐",從衛星干擾到數據鏈劫持,整套技術比電影還精彩。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無形利劍"電子戰系統,就是專門給美軍的"全領域殺傷鏈"準備的"斷鏈鉗"。
第二招更絕。美軍不是要在第一島鏈搞導彈游擊戰嗎?我們直接升級了"區域拒止"2.0版。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的突防速度超過10馬赫,配合北斗衛星的厘米級定位,從根源斬斷美軍攻勢。與此同時,我們還建起了"水下長城",那些神出鬼沒的潛艇部隊,隨時能給美軍的后勤補給線來個"海底驚喜"。
(解放軍反介入/區域舉止體系愈發成熟)
不過最狠的還是第三招——"釜底抽薪"。我們正在打造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本質上是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當美軍還在糾結怎么往島鏈上運導彈時,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已經能覆蓋整個臺海;當他們的高超音速導彈還在實驗室里"難產"時,我們的東風快遞已經更新到"極速達"版本。解放軍在家門口的絕對優勢,不是美軍能比擬的。
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面對新型作戰理念和武器技術的挑戰,中國更要在關鍵技術領域奮起直追,枕戈待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