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屆全球城市治理與政策學術研討會于上海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主辦,多個國內外學術組織協辦,以 “人工智能時代的城市治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十余個國家的 200 余位學者參會。多元視角的交融與前沿議題的探討,使本次研討會亮點紛呈。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永剛等在開幕致辭中強調,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下,人工智能為城市治理帶來機遇與挑戰。上海正通過制度協同、技術賦能等方式推動科技與人文融合,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顧鋒指出,需推動人工智能向治理驅動力轉變,并依托學科與智庫平臺參與城市治理創新,為后續研討奠定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
本屆研討會的主旨演講環節堪稱一大亮點,四個主題板塊聚焦行業核心命題,展開深度探討。在 “城市數智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板塊,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創新性提出 “AI + 城市更新” 的三個基本維度,將技術應用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為城市智慧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四川大學姜曉萍教授基于公共服務均衡可及的理論內涵,結合數智技術的實踐案例,深入剖析了技術與公共價值雙向互動的邏輯,其研究成果對優化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香港城市大學 Eddie Hui(許智文)教授則通過馬來西亞、中國雄安新區及成都智慧城市建設等典型案例,直觀展現了現代技術如何賦能未來城市的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引發與會者對城市建設路徑的熱烈討論。
“多元治理與全球城市發展” 板塊同樣精彩紛呈。美國康奈爾大學 Mildred Warner 教授以美國援助計劃法案(ARPA)為切入點,分享了多層治理結構下地方政府應對結構性不平等問題的實踐經驗;清華大學朱旭峰教授通過對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的研究,揭示了中央信息采集與地方空間治理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香港大學何深靜教授提出的 “多樣化的城市企業主義” 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國城市發展中金融化、去政治化和環境化等多重力量交織的獨特現象,為理解中國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
此外,會議期間開設的 19 個平行分論壇、1個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和 2個青年學者論壇,進一步拓寬了學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在細分議題下各抒己見,促進了跨學科思想的碰撞與融合。本次研討會共收到 286篇論文投稿,經評審,16篇博士及博士后論文獲評青年學者優秀論文,這些論文聚焦城市治理的新興問題,展現了青年學者的創新思維與研究潛力。
閉幕式上,東北大學張雷教授肯定了研討會對學術共同體建設的意義,強調學者應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為城市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當地組委會主任陳杰向與會者致謝,并期待來年再會。
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場學術盛宴,更為全球城市治理領域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臺,其產生的豐富成果與創新觀點,將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