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編輯:陳俊杰
身兼“果鏈”和“米鏈”雙重供應商身份的藍思科技,港股IPO(首次公開募股)正式進入公開招股階段,將于7月9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6月30日,藍思科技在香港召開上市新聞發布會,公司副總經理兼中國區總裁、董事會秘書江南,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劉曙光,證券事務代表周天舒出席了會議。
在現場,藍思科技方面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在香港發行H股進行融資,為公司新興產品的研發及技術儲備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也為海外產能擴張儲備充足資金。
對于引入大客戶小米作為基石投資者,藍思科技管理層稱,未來會跟小米有更多方面的合作,也感謝小米和雷軍對公司的支持。“去年我們已為小米實現高端智能手機的量產。未來,我們與小米的合作將進一步拓展,除智能手機外,在可穿戴設備、汽車領域及家電等板塊均存在很多合作機會。”
從左到右依次是,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劉曙光,副總經理兼中國區總裁、董事會秘書江南,證券事務代表周天舒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攝
汽車增長放緩不影響智能化趨勢
藍思科技于6月30日至7月4日進行招股,計劃全球發售約2.62億股H股。其中,香港發售股份2884.84萬股,國際發售股份約2.33億股。發行價區間定為每股17.38~18.18港元,每手200股,預計募資凈額45.9億港元。
藍思科技收入主要來自提供各類智能終端精密制造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手機及計算機、智能汽車及座艙、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及其他智能終端類。
2022年—2024年,藍思科技收入持續增長,分別為467億元、545億元和69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25.20億元、30.96億元和38.38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率分別為5.4%、5.7%和5.5%。
同期,其智能汽車及座艙業務的營收占比從2022年的7.7%增長到了2023年的9.2%,又于2024年回落到了8.5%。智能汽車及座艙類業務板塊目前已經是藍思科技的第二大業務,其相關產品包括車載電子玻璃、前擋玻璃、中控屏、B柱、儀表盤、后視鏡及導航儀等產品。
在被問及汽車行業深度“內卷”下對公司訂單是否有影響時,江南回應稱,汽車行業雖然有增長放緩的趨勢,但新能源、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是確定的趨勢。公司都是圍繞這兩方面進行發展布局,前景非常廣闊。
未來折疊屏會成為新增長點
對于關稅給藍思科技帶來哪些影響,管理層指出,關稅對公司訂單方面沒有帶來非常大的變化。公司很早就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也能避免部分風險,雖然關稅等因素沒有辦法直接避免,但會跟客戶配合,盡可能減少對經營生產的影響。相信全球貿易形勢會逐步變好,公司海外基地也能帶來好的營收。
“我們未來也會計劃繼續擴大全球業務布局,增強供應鏈的韌性,滿足對精密制造解決方案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所以目前我們會考慮在越南和泰國進一步增強我們的制造能力。”藍思科技管理層提到,由于AI(人工智能)設備和人形機器人等新興市場需求快速增長,這些海外區域的產能擴張能夠讓其更好地抓住市場機遇和滿足海外市場需求。
另外,市場對藍思科技關注度比較高的是折疊屏手機,尤其是備受關注的蘋果折疊屏手機正迎來新進展。
在現場介紹未來增長策略時,公司方面稱將折疊屏業務放在首位。管理層表示,公司已經是國內外領先的UTG (超薄柔性玻璃)和CPI(透明聚酰亞胺)等折疊屏技術的核心供應商。“我們認為在未來,折疊屏手機給用戶更好體驗的同時,也能為我們藍思科技帶來新的一個增長點。”
在深耕智能手機與電腦類業務之外,藍思科技近年來加速人形機器人、AI眼鏡等新產品的落地。
2024年,公司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4.88億元,同比增長12.39%。該業務的毛利率為18.2%,同比增加4.2個百分點。
藍思科技管理層表示,公司已經跟海內外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都建立了合作,比如給北美人形機器人公司開發非常重要的模組,國內的機器人工作還涉及整體組裝的業務,“我們的愿景是未來要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人形機器人制造基地”。
(李旭馗對本文亦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