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張俊
7月1日,長江滾滾、潮聲陣陣,依傍著近200公里長江岸線的安徽蕪湖,迎來深具意義的一天。
上午11時許,伴著隧道貫通的汽笛鳴響,蕪湖龍灣長江隧道正式通車,嶄新的隧道入口,車輛有序駛入。
一隧連南北,天塹化通途。
蕪湖龍灣長江隧道是安徽省首條過江隧道,被譽為“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記者駕車下穿隧道,從江北新區龍灣路,過長江,抵達江南市區大工山路,通行用時只需5分鐘。
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建成通車。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我與隧道共成長”
隧道總長6009米,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時速80公里。其中,3958米采用盾構法施工,由兩臺15.07米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皖江奮斗號”和“皖江復興號”同向掘進。
自2021年9月17日始發以來,右線“皖江奮斗號”在長江北岸持續向南,于2024年10月12日順利完成穿江之旅;緊跟掘進步伐,2025年1月26日,左線“皖江復興號”盾構機到達接收井,預示著整條隧道雙線貫通。
“累計1228天的掘進,4600余把刀具更換,4000余倉的高壓進倉,都是對工程極限的勇敢叩問。”當隧道通車的禮炮響起,中鐵十四局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王承震如是感慨。
回憶起過去數百個日夜的奮戰,身為指揮部盾構分部副總工程師的劉輝無怨無悔,從盾構機完成拼裝到盾構機開始掘進,再到盾構機順利抵達接收井……他帶領的團隊始終全力以赴地奮戰在長江之下。
抗高溫、冒嚴寒、戰洪水……他們在圖紙上精心勾勒,線路也越來越清晰,為隧道的掘進點亮了前進之光。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參與過時間最長、難度最大的工程,特別是右線打頭陣,每一個節點都至關重要。”跟隨項目在江底一路“過關斬將”的劉輝坦言,“與其說是隧道掘進的一天天延展,不如說是自己的一天天成長。”
隧道為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克服多項技術難題
處于長江中下游河段的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地質水文條件復雜,技術難度非比尋常,因此,從設計到施工遭遇諸多難題。
總長6009米的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并不算長,但向前的每一步都歷盡艱辛。
“隧道自開工以來,面對多變的地質挑戰,就如同與江底未知的迷宮博弈。”王承震形象比喻道,我們用創新技術,團隊協作克服了大埋深、高水壓、土巖互層帶來的頻繁刀具偏磨、刀盤嚴重結泥餅、渣土滯排、江底冒漿等一系列棘手難題。
“從江底穿過,每一寸都是危險,但每一步都要走得穩實,容不得半點閃失。”王承震說,為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安全意識始終貫穿每一個環節、每一顆螺絲釘上。
除了彰顯克服困難的力量,同樣蘊含著通車運營的智慧。
隧道打造了智慧綜合管控平臺,配備了136個智能監控設備,可實現隧道精細化感知、智能化調控、一體化應急和全生命周期運維。為應對突發緊急情況,隧道每60米還設置了疏散逃生通道,為通車后的安全運營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隧道江北入口,蕪湖城市面貌清晰可見。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迎來立體交通新格局
2000年長江一橋建成通車,2017年長江二橋建成投用,2020年長江三橋迎來高鐵跨江,今天龍灣長江隧道無聲通達……一條條跨江通道,正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
在蕪湖長江隧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戴洪偉看來,穿江“潛龍”貫通長江南北兩岸,進一步優化了蕪湖跨江發展的交通布局,為實現區域內互聯互通、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過去輪渡擺過江,后來大橋架過江,今天隧道鉆過江,變的是交通方式,不變的是蕪湖人打通天塹的決心。
蕪湖龍灣長江隧道江北入口。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這些年,蕪湖人民城市建設越來越大氣,百姓生活也越來越便捷。從沿江發展到跨江發展,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這變化,體現在經隧道抵達長江彼岸,通行時間短,幸福感滿滿,也體現在蕪湖省域副中心的建設步伐堅定且從容。
其實,早在2004年,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就已經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長江干流過江橋梁(隧道)建設規劃》。
潮起潮落,寒來暑往,設想終成現實。
從挖掘機的第一鏟土到盾構機第一聲轟鳴,再到最后一次消防聯動的測試成功,2040個日夜的默默堅守,凝結成今天的壯美通途。
今天的蕪湖,三橋飛架南北,一隧穿越兩岸,帶來的不僅僅是物理通道的延伸,更是城市發展格局的一次次躍升。
“過江隧道的建成通車,極大縮短了兩岸的時空距離,也將成為蕪湖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加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強勁引擎。”王承震憧憬滿懷,江上有橋、江面有船、江底有隧,必將為蕪湖發展孕育更多的機遇和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