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荷蘭海牙北約峰會落幕的消息并未成為國際焦點,反而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三國領導人集體缺席的舉動引發軒然大波。這場被視作"北約亞太化關鍵節點"的峰會,首次出現美國主要亞洲盟友集體退場的局面,而外媒披露的內幕更讓輿論嘩然——這場戲劇性缺席的背后,竟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臨時變卦直接相關。
按照2022年俄烏沖突后的慣例,北約每年都會邀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作為"印太伙伴國"出席峰會。但今年6月24日峰會召開前,三國卻先后宣布領導人不出席:韓國總統李在明以"中東局勢緊張需國內應對"為由缺席,日本首相石破茂則未給出明確理由,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更是直接取消行程。這是四年來三國首次集體缺席,與2023年尹錫悅、岸田文雄參會時的積極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更值得關注的是峰會本身的變化:相比2024年華盛頓峰會,海牙峰會會期從三天縮短至兩天,宣言文本大幅簡化,不僅對烏克蘭援助表述模糊,更首次完全未提及亞太局勢。北約官員在峰會期間透露,原計劃在東京設立辦事處的提案已"暫不考慮",日媒直言這意味著"北約亞太化計劃破產"。
表面上,三國官方均將缺席理由指向中東局勢——以伊沖突升級、美國打擊伊朗核設施導致地區緊張。但多家外媒披露的真相卻直指美國:特朗普政府突然通知三國,總統本人將不出席峰會期間與印太伙伴國的特別會議,原定于6月25日舉行的"美國-北約-印太四國"三邊會議被迫改為北約與四國的雙邊會談。"如果見不到特朗普,參會的意義就不大了。"一位韓國政府人士向媒體透露。這種情緒源于2025年6月初的G7峰會——當時特朗普在會議第二天便提前離場,取消了與日韓澳領導人的雙邊會晤,甚至未作任何解釋。這種"被放鴿子"的經歷讓三國在北約峰會前達成默契:若特朗普不親自參與,便同步采取缺席行動。
除了外交禮遇的缺失,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軍費開支。美國國防部近期公開要求亞洲盟國將國防預算占GDP比例提升至5%,聲稱"應看齊歐洲標準"。這一要求遠超日本當前1.8%、韓國2.3%的水平,更讓正面臨經濟壓力的三國難以接受。日本首相石破茂6月23日公開表態:"增加防衛費不應執迷于具體數值,需根據自身判斷建設防衛力量。"而美國的強硬態度直接導致外交摩擦——日本原定于7月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日美"2+2"會談被罕見取消,原因是美方突然將日本軍費占比要求從3%提高至3.5%。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感嘆:"如今美國政府內,再也找不到真正理解美日關系意義的人了。" 北約試圖將影響力延伸至亞太的努力,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明顯受挫。2024年拜登政府時期,北約與日本曾就東京辦事處設立達成共識,但現任北約秘書長呂特上臺后再未提及相關計劃。海牙峰會的一系列信號顯示,北約內部對"亞太化"的熱情已顯著降溫。
對日韓澳而言,缺席背后是戰略考量的轉變。一位澳大利亞智庫人士分析:"北約峰會的核心議題始終是歐洲安全,印太國家參與其中更像是政治表態。當美國不再重視這種互動,我們自然需要重新評估參與的價值。"更何況,特朗普政府在經貿領域對盟友的強硬態度——至今未與日韓達成新貿易協議——也讓三國意識到,一味追隨美國的風險正在加劇。 這場戲劇性的集體缺席,暴露了美國與亞洲盟友關系的深層裂痕。特朗普政府要求盟友"增加保護費"的強硬政策,正在削弱長期積累的信任基礎。
而三國同步采取的"反制"行動,也被視為對美國霸權的一次微妙挑戰。隨著北約峰會落幕,國際社會的目光聚焦于后續影響:美國是否會調整對盟友的軍費要求?日韓澳是否會進一步疏遠北約?當"美國優先"遇上"盟友自保",印太地區的安全格局或許正迎來關鍵轉折。而這場讓特朗普都始料未及的"集體放鴿子"事件,或許只是更大變局的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