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經常會有行程的改變以及不經意的發現,給人帶來驚喜。這次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旅游夜宿阿爾勒就是一例。
那天下午到達法國東南部的小城阿維尼翁,這里曾是14世紀羅馬教廷的所在地。在這里參觀了教皇宮,晚餐結束后還不到7點,導游說今晚不住阿維尼翁了,去阿爾勒住宿。他說,阿爾勒是荷蘭大畫家梵高(1853—1890)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連忙檢索,得知梵高在他生命最后階段的1888年2月到這里住了15個月。這15個月是梵高不長而又躁動的一生中難得平靜的時期。梵高喜愛阿爾勒明凈的陽光、鮮艷的色彩和美麗的自然風光,這一切給了他靈感,激發起他的創作熱情。他在阿爾勒的15個月中創作了200余幅油畫,包括《向日葵》等代表作。這15個月,成為他十年創作生涯中作品最多的巔峰時期。
梵高《夜間咖啡館》
從阿維尼翁到阿爾勒約40公里,車行半小時就到了。我們住在小鎮外的酒店。導游說,步行到鎮上僅十多分鐘。阿爾勒是一個僅有5萬人的小鎮,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遺存有不少古羅馬時代的古跡。下榻后還不到8點,天還亮著,晚霞開始升起,天空一片湛藍。我與同伴遂去鎮上遛達。一路上看不到行人,十分寂靜,同伴興奮地不停拍照,耽擱了不少時間。見天色漸暗,我們決定還是半路折回,明早再去。回到酒店,見到團友在微信群里發的羅訥河夜色的照片,我一下子被驚艷了,這不就是梵高的名作《羅訥河上的星夜》描繪的景色嗎?羅訥河是一條發源于瑞士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流經法國東南部的大河,也流經阿爾勒。原來這幅畫是梵高在阿爾勒畫的。
梵高《羅訥河上的星夜》
?在梵高的作品中,除了《向日葵》,我最熟悉的就是《羅訥河上的星夜》了。梵高的這幅畫,描繪的是正是流經阿爾勒的羅訥河邊的夜景:夜空是湛藍的,河水是深藍的,天水相連,整個畫面籠罩在一片藍色之中;夜空中有星星閃爍,河岸上亮著路燈,河面上倒映著燈光,星光燈光交相輝映,給藍色的畫面增添了明麗的亮色;河岸停泊著兩條小舟,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幽靜意境,但畫面右下角有一對情侶正在河岸散步,更平添孤寂的氛圍。梵高的心緒也盡流露在畫面之中。
羅訥河之夜 冬野/攝
阿爾勒露天咖啡館 冬野/攝
第二天一早,我與同伴趕在出發前去小鎮。我們以梵高藝術中心為目的地,穿過小鎮來回轉了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羅訥河畔,看到的依然是藍藍的天幕下藍藍的河水,水波在微風吹拂下輕輕地蕩漾,若有星月,就接近《羅訥河上的星夜》描繪的景色了。我們在小鎮的街巷中穿行,見到與梵高作品中描繪的景物相似的露天咖啡館、黃色的房子等。朝霞升起,陽光照耀下的物體如樹木、房子等都呈現出金黃的色彩,與梵高作品中的色彩幾無二致。梵高到阿爾勒后,租下一座老房子,就是他稱為“黃房子”的。他喜愛這座房子,畫下了《黃房子》《阿爾勒的臥室》等著名作品,他在作品中把房子的外墻都畫成了鮮奶油般的黃色。黃色與藍色一樣,是梵高最喜愛的顏色,寄寓了他對于安定、平靜生活的向往。我本來以為梵高作品中這些如此飽滿的色彩,都是他想象的產物;到了阿爾勒,才明白原來梵高作品的色彩來自于阿爾勒景物的原型,當然,梵高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了強烈的個人色彩,創作出了具有獨特個人印記的作品。
阿爾勒路邊的房子 高克勤/攝
短短的阿爾勒之行,尋訪梵高的印跡,自以為對梵高的作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阿爾勒這個曾經陌生而遙遠的小鎮,對我來說,因為梵高,變得熟悉而親近了。?
(題圖為梵高《黃房子》)
原標題:《高克勤:在阿爾勒尋找梵高》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郭影
來源:作者:高克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