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5年6月30日
預計閱讀
4分鐘
晚安栗子
藝術品是否可以成為避險資產?近日,僑福集團藝術品抵押失敗,為“寒冬”中的市場再蒙陰霾。熱錢褪去的市場,漸漸回到了行家市場,新入場的年輕藏家以各自的喜好貢獻力量。
從市場到生態,青島西海美術館突然宣布關閉引發熱議,7月1日閉館前的最后一場直播,正是這一團隊最后的堅持與執著。
五位藝術市場資深人士聯手成立了一個最強組合,這個咨詢公司的理念和目標更像是對未來藝術市場的走向預測。
·上博再現“壓箱底”大展
·當繪畫在羅敏的時間里
·李鴻韋入藏PAM作品展出
·黃賽峰首次廣州個展開幕
·西海美術館閉館前的直播
·市場“最強組合”誕生
·僑福抵押藝術品還貸失敗
·潘義奎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梵高與基弗的英國對話
·建筑理論家王明賢逝世
上博再現“壓箱底”大展
6月28日,上海博物館古代書畫常設展廳重新開放。作為國內博物館唯一的古代書畫通史陳列,此次重新開放匯聚了眾多館藏珍品,如東漢《隸書曹全碑冊》、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南宋梁楷《八高僧圖卷》、元代趙孟頫《吳興清遠圖卷》等。
去年11月,首輪展品在該展廳展出,包括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懷素《草書苦筍帖卷》、唐代孫位《高逸圖卷》、五代徐熙《雪竹圖軸》等,引發觀展熱潮。這個被稱為“壓箱底”的展覽,以“能展盡展”的方式呈現267件/組作品,其中不乏永遠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當繪畫在羅敏的時間里
6月29日至7月18日,羅敏個展“在時間里”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列治文山市的L.L. Contemporary展出。這是藝術家首次加拿大個展,展出她過去一年在紐約Painting Space 122駐留期間創作的作品。
展覽標題源自紐約知名藝術評論家姚強為本次展覽撰寫的評論,他在文中深入探討了藝術家在記憶、材料與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細膩表達。該標題也契合了本次展覽的策展思路——對“時間”這一主題的思考,強調其在個體與集體經驗中留下的印記。
展出作品涵蓋油畫(帆布、紙本和木板)及紙本水墨等媒介,厚重的油畫肌理與細膩的墨線相互映襯,體現了羅敏在材料與形式上的敏銳感知。羅敏的藝術根植于東西方繪畫傳統,卻不被任何固定解讀束縛。無論是身穿校服的少女形象,還是對弗里達·卡羅、路易絲·布爾喬亞等女性藝術家的再現,抑或對母親形象的反復描繪,她都以清晰而細膩的方式探討著記憶、身份與失落。
李鴻韋入藏PAM作品展出
6月25日,美國菲尼克斯藝術博物館(PAM)展出李鴻韋作品《平衡的寓言 #16》,這是這件作品2024年12月納入館藏后首次公開展出。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及主要贊助人齊聚慶典,共同參加作品的展出儀式。
李鴻韋受邀到現場講座,將活動推向更深層次的交流。講座中,他圍繞《平衡的寓言》系列的核心創作理念,深入剖析了作品所蘊含的對東西方美學融合的探索、對傳統與現代材料邊界的突破,以及對人與自然、破碎與完整、沖突與和諧等永恒命題的深刻思考。
作為美國西南部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視覺藝術殿堂之一,菲尼克斯藝術博物館以其嚴謹的學術標準和跨越古今、覆蓋全球的龐大收藏體系著稱。作為作品頻繁入藏包括大英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等幾十家國際知名美術館的藝術家,李鴻韋帶領藝術界和公眾超越視覺層面,進入作品背后的文化哲思、材料探索及其對當代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隱喻。
黃賽峰首次廣州個展開幕
6月29日至7月29日,黃賽峰個展“彌散的恒常”在廣州華藝藝術中心展出,這是藝術家首次在廣州舉辦個展。展覽由華藝國際·現當代藝術部攜手眼鏡蛇畫廊共同呈現,王易易擔任策展人。展覽匯集黃賽峰創作至今近三十幅作品,包括《隱入虛空》《似是而非的空間》以及早期的空間作品,呈現藝術家不同階段下繪畫理念的推進與變化。
藝術家用畫筆探索光與影在空間中的表達形式,在虛與實之間自我觀照,在光褶中構建情感與時空的內在關聯,這樣的表現方式讓人印象深刻。現今作品中有如層層電影濾鏡的覆蓋,正是源于戲劇舞臺藝術的學習。2018年起,他一直試圖讓繪畫在朦朧虛構中充滿張力,去試著接納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繪畫主題也由此開始探討人與所處空間的關聯,他創作軌跡中最為重要的系列由此開啟。
在當代藝術的多元圖景中,黃賽峰的創作如同一場持續十余年的精神漫游。從寫實基因出發,歷經心理空間的解構與重組,最終在道家哲學的虛空觀中抵達新的彼岸。這條創作軌跡看似迂回,實則暗合中國傳統智慧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認知螺旋——以物質為錨點,以虛空為歸途。
· 5 ·
西海美術館閉館前的直播
6月30日,西海美術館公眾號的《每周一閉館慢直播》仍在進行。6月28日,青島西海美術館突然發布公告:“自2025年7月1日起閉館,開館時間另行通知。因閉館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未核銷的門票,請自行于購票平臺辦理退票。”短短50余個字,承載了千斤重。民營美術館的生存之道,一直是困擾藝術界的難題。從注冊審批、土地場地、資金人才等多方面來看,都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西海美術館于2019年在青島市民政局注冊為非營利藝術機構,由法國著名建筑師、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設計,舉辦了很多中外重要藝術家個展。創始人孟憲偉的建筑師經歷,讓這座美術館的景觀設計成為克萊芒“第三種景觀”理論的創新實踐。以“最美海邊美術館”出圈后,這里不僅成為劇組的取景地,更是成為打卡點。
· 6 ·
市場“最強組合”誕生
6月25日,五位藝術市場資深人士聯手成立了最強組合——咨詢公司New Perspectives Art Partners(NPAP)。創始成員包括前佳士得與富藝斯拍賣行首席執行官、后領導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的愛德華·多爾曼(Ed Dolman),其子亞歷克斯·多爾曼(Alex Dolman);前佳士得當代藝術部聯席主管、厲蔚閣畫廊合伙人布雷特·戈維(Brett Gorvy);藝術咨詢公司Fine Art Group的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前蘇富比國際主席、Patti Wong & Associates咨詢公司創辦人黃林詩韻(Patti Wong)。
五位創始人將保留現有職務,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專注服務行業頂級客戶。NPAP希望以更靈活的方式應對藝術市場近年來的劇烈變動,包括19至20世紀藝術品市場的萎縮、新生代藏家的崛起、俄羅斯與中國買家退出國際市場、亞洲及中東藝術市場的迅猛增長,以及地緣政治對交易日益明顯的影響。
· 7 ·
僑福抵押藝術品還貸失敗
近期,一宗頗受關注的融資嘗試無疾而終——香港僑福集團計劃將畢加索、達利、安迪·沃霍爾、齊白石、趙無極、岳敏君等藝術家的逾200件作品,作為抵押品向蘇富比申請貸款,最終因物流與倉儲安排過于復雜而未果。
去年年末,有外媒稱僑福集團計劃出售北京僑福芳草地。繼去年從私人信貸機構獲得28億港元貸款后,僑福又于今年5月從太盟投資集團(PAG)獲得3億港元私募信貸資金,這筆期限僅為9個月的過橋貸款,年利率高達11%-16%。現今,藝術品抵押貸款呈現前所未有的活躍,蘇富比金融服務部門的全球貸款規模自2021年起已翻倍,至2024年底達到約16億美元。
· 8 ·
潘義奎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6月28日,中國美術館官網顯示,潘義奎已任中國美術館館長。潘義奎(1977年生)研究生學歷,美學博士,一級美術師,民革中央委員。北京大學-中國美術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導師,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第三屆民族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第一屆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
吳為山(1962年生)自2014年9月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自此結束長達10年的館長工作。
· 9 ·
梵高與基弗的英國對話
6月28日至10月26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推出重磅展覽“梵高與基弗”,首次將兩位藝術家作品并置展出。展覽匯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珍藏的梵高油畫、素描,以及基弗從未公開的新作。基弗18歲時追隨梵高足跡游歷荷比法三國,2019年的《烏鴉》與2014年的《永不再現》等大型風景畫,明顯繼承了梵高《阿爾勒的鳶尾花田》等作品的高地平線構圖技法。
展覽特別呈現基弗為本次展覽全新創作的雕塑《瓦爾特·馮·德·福格爾魏德》,一株向日葵從書堆中生長而出,與梵高1887年《法國小說堆》形成跨時空呼應。2025年上半年,基弗個展“花兒都去哪兒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與梵高博物館展出,后者展出了梵高名作與基弗回應梵高的風景繪畫。
· 10 ·
建筑理論家王明賢逝世
6月25日,著名建筑理論家、策展人王明賢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1歲。王明賢,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對新中國美術史、建筑美學、中國當代建筑有專門的研究。
在建筑理論研究上,王明賢專注挖掘中國建筑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入剖析傳統與現代建筑的內在聯系;在新中國美術史研究方面,他與嚴善錞合著的《新中國美術圖史:1966-1976》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作為策展人,他策劃的展覽在建筑與藝術領域影響深遠。
文字|藝術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