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冬日,一則尋找38軍老戰友的帖子在網絡上引起轟動。
發帖人稱自己的父親曾在38軍服役,戰時不幸與老部隊失散,如今90歲的他查出絕癥,命不久矣,想要再見一見戰友。
沒人會想到,這位看似平凡的重慶老農,竟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炸橋、力挽狂瀾
而他最后的心愿,卻只是一句樸實的請求:
帶我回38軍”。
這位老人是誰?他曾經在戰場上經歷過什么?這場尋找老戰友的行動最終如何了?
夜奔敵營
1940年的某個清晨,重慶萬縣的山間,一位二十歲的少年,肩上扛著斧頭,正踏著晨露走向山林。
他叫平太信,出生于熊家鎮一個貧苦農戶,家境清寒,父母辛勞,他從小便習慣了靠山吃飯、靠力氣謀生的日子。
這天天剛亮,他正準備去干活,就被前來征兵的國民黨抓了壯丁
參軍后不久,他還沒來得及接受多少訓練,就被派往滇緬戰場,加入中國遠征軍,前往緬甸對抗日軍。
在一次肉搏戰中,他的左小腿在混亂中被刺刀劃傷,因傷勢較重,他被安排撤到后方醫院療養,逃過了之后更為慘烈的一輪戰斗。
從緬甸歸國后,平太信被調入國民黨東北野戰部隊,在連番的調派下,成了一名班長。
但這份“升遷”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欣喜,反倒讓他更清楚地看到這支隊伍的腐敗與黑暗
內戰愈演愈烈,東北成為拉鋸最為激烈的戰場,1947年初,國軍將他所在的部隊調往松花江畔,執行前線阻擊任務。
也是在這一帶,他第一次見到了解放軍的模樣,他們言語有序,動作沉穩,身邊的武器清一色舊式步槍,但每一支都擦得锃亮。
那一刻,他心里某個角落微微一動——這是支真正有紀律的軍隊
回營后的夜里,他想起入伍以來的點點滴滴,從被窩里爬起,披上棉衣,躡手躡腳地走到值夜士兵旁邊,小聲吩咐:
夜里多留點神,我巡下崗。
士兵不疑有他,點點頭便繼續打盹,就這樣,他轉身回到自己班里,悄聲喚醒了幾個信得過的戰士:
帶上槍,跟我走。”
這幾人對他一向佩服,雖然滿臉疑惑,卻沒多問,一一跟上。
他們沒有走營門,而是從營后的小口子溜了出去,雪地里,一行人快步前行。
約莫走了兩個時辰,終于在一條山溝處見到了白天偵察時的那片窩棚,他們舉槍靠近,不料剛一露頭,便被一股強光照住。
誰?”有人厲聲問道。
別開槍!”平太信搶先一步丟掉槍,大聲喊道,“我們是國軍的——我們要投奔解放軍!
空氣瞬間凝固,片刻后,一個聲音說道:
放下武器,舉起雙手,靠過來。”
緊接著,幾個身影迅速包抄上來,將他們團團圍住,簡單盤問之后,那些解放軍士兵沒有多言,反而遞上了熱水和干糧。
被帶到連部后,平太信詳細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一名年輕的政工干部審視著他,沉吟片刻,然后伸出手說:
歡迎你,同志。”
從那一刻起,他終于卸下了背負多年的包袱,身后的兄弟也都松了口氣。
不久,他參加了遼沈戰役,作為偵察兵先頭部隊穿插敵后,協助部隊奪取了關鍵陣地。
平津戰役中,他更是因戰斗英勇、屢破敵陣,連立兩功,并榮獲“朱德獎章”
1948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宣誓那一刻,他知道,自己這一生,終于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血戰朝鮮
1950年深秋,平太信跟隨部隊入朝作戰,他的肩膀早已布滿老傷,左腿的那道舊傷在寒風中格外刺痛,但他始終沒有申請后撤
他知道,這一戰,將不是普通的邊境沖突,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之戰。
1951年12月,第二次戰役爆發,志愿軍準備對美軍展開大規模的合圍殲滅作戰。
平太信所在的8連,任務是攻占朝鮮南部的一處戰略火車站,那座火車站,是敵軍后勤補給與撤退通道的關鍵,一旦掌握,就等于掐住了敵軍的命脈。
行動那晚,部隊在零下三十度的夜色中悄悄前進,臨近目標時,偵察兵帶回重要情報:敵人發現風頭不對,正集結一支機械化部隊,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撤退
這支部隊由坦克與裝甲車組成,火力極強,一旦撤出,他們將失去戰
更危險的是,這支部隊正朝一座名為“龍沅里”的大橋行進,一旦過橋,敵軍將逃入險山峻嶺,后續部隊根本無法追擊。
團長的聲音在電臺中格外沉重:
必須炸橋!哪怕只剩一個人,也得把橋炸了。”
平太信站起身,主動請命,他帶上兩名副班長,攜帶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彈,從側翼摸向河岸。
他帶頭蹚入冰河,抵達橋底后,他安置好集束炸彈,拔掉引線的瞬間,他一腳踢起一塊石頭,精準地砸向上方橋梁支撐點,震下積雪,也引來敵人警覺。
快撤!”他一聲怒吼,帶著兩個戰士拼命往岸邊跑,還未跑出三步,身后轟然一聲巨響,橋體在爆炸中斷裂。
而那兩名戰士,就在他身邊倒下了,一個肚腹中彈,另一個則被爆炸的震波掀翻,生死未明。
平太信顧不得多看,拖著麻木的雙腿一步一步爬上岸,身后是斷裂的橋梁與慌亂調頭的敵軍,前方是正在迅速推進的友軍。
敵人被困在橋北,被迫掉頭迎戰,而此時主力部隊如狂風驟雨般趕到,迅速形成包圍。
這一戰,38軍創下了“攔截敵軍機械化大部隊”的戰例,戰果輝煌,而那座斷橋,也成了這場勝利最有力的象征。
事后,平太信被授予“特等功”,獲“戰斗英雄”稱號,朝鮮方面也為他頒發三級國旗勛章,以表彰他的英勇與智慧。
此后,他又參與了上甘嶺戰役,在戰斗中被敵人炮火擊中,昏迷數日,后送至野戰醫院搶救。
醒來后,他已與老部隊失聯,戰爭臨近尾聲,他只能隨別的部隊一同返回祖國。
回國后,他兩次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說:
你是好樣的。”
這一句“好樣的”,他銘記一生
臨終遺愿
從朝鮮歸國后,平太信曾被安排進京進修,也短暫在軍區擔任過培訓指導職務。
可他沒待太久,主動申請復員回鄉,他的理由簡單而堅定:
我家在萬縣,爹娘年邁,子女還小,該回去照顧了。”
最終,他被安排進了萬縣水利局下屬的基建隊,成為一名普通技術工人
那一年,他44歲,除了家里人,沒有人知道他打過多少仗,立過多少功。
基建隊的工作不輕松,要出野外,測河道、修堤壩,常年與泥土打交道。
平太信從不擺老資格,也不說自己曾是英雄,下雨時他不躲雨,出工時總是第一個到。
可就在這樣的默默無聞中,他身體的舊傷卻一次次發作,小腿的舊傷一到陰天就像被針扎。
腹部的彈片因為靠近肝臟,醫生不敢取出,時不時讓他疼得滿頭大汗,可他從不聲張,最多回到家自己用熱水敷敷。
直到有一天上工時突然暈倒,才被迫住進醫院,醫生檢查后神情凝重,建議他徹底休養,不宜再負重勞作,他才答應調回局里,做些資料歸檔的輕松工作。
1980年,他正式退休,可其實,真正讓他閑下來的,不是退休,而是逐漸被疾病壓垮的身體。
尤其是1990年后,年過古稀的他健康每況愈下,最嚴重的一次,是在69歲那年,由于胃病惡化,他接受了胃切除手術,術后他一度虛弱得連話都說不出。
醫生建議他住院觀察,他卻執意要回家靜養,即便如此,他仍堅持每天早上起床后,到院子里打掃落葉。
他從不在孩子面前講自己有多厲害,家里的墻上沒有任何照片,柜子里也從未展示過那些沉甸甸的獎章。
孩子們偶爾聽說父親“當過兵”,卻沒人真正知道他立過多大的功,直到2009年,他被查出肺癌晚期,身體迅速衰敗
醫生建議家屬做準備,平太信自己卻非常平靜,某天,他突然讓兒子回家幫他找一個舊木箱
箱蓋掀開的一瞬,子女們都愣住了——里面整整齊齊擺放著二十余枚軍功章,還有一本本泛黃的榮譽證書和接見記錄。
平太信沒有多解釋,只是輕聲交代:
我這身體不行了,最后一個愿望——帶我回38軍,我想回去看看我的部隊。”
子女們聽完沉默了,他們不知道父親曾有這樣的牽掛,更不知道38軍如今身在何方。
可他們清楚一件事:這不是一句隨口的遺愿,而是一個戰士最后的執念
幾天后,一個帖子悄然出現在網上:
尋找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第38軍老戰友。
署名是平先,為父尋人,帖子被轉發上千次,很快引起了退役軍人事務部及媒體關注。
不久,便有老戰友來信聯系,說明自己曾與平太信在337團共事過。
2010年初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幾位老人出現在重慶的一家療養院
他們步伐蹣跚,卻眼神清亮,當見到病床上的平太信時,他們幾乎同時喊出:
老平!
那是時隔半個多世紀的再會,幾位老人圍坐在他身邊,講述著當年的故事,回憶著在戰壕里吃雪、搶糧、拼刺刀的日日夜夜。
那一夜,平太信笑了很多次,雖然說話已經有些吃力,但他還是堅持坐了起來,向每位老戰友敬了一個軍禮,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敬禮
2010年9月3日,這位九十歲高齡的戰斗英雄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去世那天,他的遺體上覆蓋的是當年入伍時的八一軍裝,手中,握著那枚炸橋立下特等功后頒發的“戰斗英雄”勛章。
英雄已經故去,但他的精神會被永遠銘記,更會激勵著后人不斷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