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一個普通農家院落里,于敬山在安徽濉溪縣出生。那個年代,民不聊生,外侮頻仍。少年于敬山常常聽到長輩說起國家積弱、百姓困苦,也聽到有人傳講外面正在醞釀的革命。他心里默默埋下了一個念頭:總有一天,要為改變這片土地盡一份力。
是什么,讓這個出身平凡的年輕人,后來一步步走到共和國將領的行列,并在抗美援朝戰場率部創下“飛虎師”夜行145華里的奇跡?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烽火迅速燒到家鄉。十八歲的于敬山毅然投身革命,次年加入抗日游擊隊。那時候,隊伍條件艱苦,時常缺槍少彈,但年輕的他沒有退縮。
很快,于敬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擔任指導員、干事、教導員、股長,再到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等職務。他的足跡遍布丁集、金塘、三岔口、胡集、陳道口、郯城馬頭等地,面對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襲擾,他帶領部隊一次次周旋,鞏固根據地。
在敵后工作期間,他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組建青年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和商人抗敵協會,把分散的民眾力量凝聚起來。在黑夜中傳遞情報,在破廟里開會研究戰術,于敬山用耐心與膽識,讓游擊隊不僅僅是槍口上的斗爭,也成了百姓心中的依靠。
1945年,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根據地時,于敬山和戰友們久久無言,隨即投入新的戰場。很快,他奉命前往東北,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二師政治部副主任,參與保衛四平、三下江南等作戰。
炮火中的四平街頭彌漫著硝煙,街角斷墻后,政工干部于敬山挨個鼓舞戰士士氣。他明白,這不僅是爭奪一座城,更是為新中國奠基。
1948年,遼沈戰役打響,東北野戰軍一鼓作氣,解放沈陽、長春。隨后,第一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8軍,于敬山出任113師政治部主任。
北平和平解放后,部隊繼續南下,參加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新中國宣告成立的消息傳來時,野戰部隊正在行軍途中,于敬山把電臺里播出的聲音復述給戰士們聽,簡單幾句話,卻讓許多人紅了眼眶。
建國后,于敬山升任113師政委。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發,113師隨38軍跨過鴨綠江,踏上朝鮮戰場。
第一次戰役,38軍表現不盡人意。第二次戰役前夜,志愿軍決定誘敵深入,展開反擊。此時113師接到命令:必須在28日拂曉趕到三所里,占領制高點,阻敵南逃北援。
連續數日作戰后的113師已極度疲憊,行軍夜晚,官兵們用綁腿纏緊腳踝,堅持不脫鞋,困了就靠在路邊睡幾分鐘。凌晨,寒風刺骨,雪地反光刺眼。師長江潮一句:“哪怕多走一步也不能停!”政委于敬山則反復叮囑:“記住,這是死命令,只有前進!”
就這樣,他們一夜急行145華里,終于在天剛蒙蒙亮時趕到目標,比敵人早五分鐘登上制高點。槍聲隨即響起,敵人措手不及,被迫后撤。這次奇跡般的奔襲,讓“飛虎師”之名傳遍前線。
回國后,于敬山繼續在38軍擔任要職,歷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再到副政委、政委。1955年,國家首次實行軍銜制,他被授予大校軍銜。九年后,于1964年晉升為少將。
在部隊,他常去訓練場看新兵訓練,也習慣在夜里去連隊了解士兵生活。他不多說大道理,只是和大家一起蹲在炕頭上抽旱煙,聽年輕人講家鄉和打仗的事。
1966年,社會風雨驟起。身為老黨員,于敬山遭受沖擊。但他并未妥協,多次頂著壓力捍衛部隊紀律和干部的基本尊嚴。有人勸他低頭,他只說:“是非留給后人。”
1970年代后期,他逐漸淡出領導崗位,但仍時常為年輕干部講述當年戰場的經歷。不是為了講英雄,而是告訴他們:革命不只是沖鋒陷陣,更是責任和擔當。
1996年,于敬山因病去世,享年77歲。臨終前,他囑咐家人:不必大操大辦,也不必留下更多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