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大漠深處的額濟納旗,紅色文化正成為描繪北疆文化自信的生動筆觸。近年來,額濟納旗深挖紅色資源內核,通過創新性轉化讓革命精神融入現代生活,推動歷史記憶向發展動能實現價值躍升。
精神根系:穿越時空的信仰傳承
額濟納旗檔案館里,1940年1月31日西路軍戰士朱增木的審訊筆錄依然灼熱,當被問及 “加入共產黨的目的”時,這位鋼鐵戰士斬釘截鐵地回答:“打倒日本,把全世界的工農群眾都解放了!”,這份泛黃的檔案與王金淦、范長江等先烈的奮斗足跡,共同構成“永遠跟黨走”的精神譜系。更具歷史穿透力的是 18 世紀土爾扈特部東歸壯舉與 1958 年牧民“三易旗府”支持航天事業的奉獻故事 —— 從“萬里東歸心向祖國”到“最好牧場為航天”,額濟納人用行動詮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基因。
如今的東風航天城已躋身世界三大載人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200 余顆衛星與 17 艘載人飛船。航天人“扎根大漠”的奮斗精神與胡楊樹“三千年不朽”的生命意志交相輝映,成為額濟納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鮮活注腳。如今,清明時節社會各界的莊嚴公祭、“七一”“ 八一” 對老戰士的暖心慰問,讓紅色記憶從歷史走向當下,成為滋養心靈的源頭活水。
傳承創新:紅色文化的當代表達
額濟納旗以 “黨建 +” 模式構建 “知史 — 體驗 — 踐行” 育人鏈條,讓紅色文化真正入腦入心。
“紅領巾應該怎樣愛祖國?” 額濟納旗中學的主題教育活動給出答案:宣講會、中隊會、觀影活動、主題黑板報…… 同學們用多樣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旗中學學生魏景元同學在《長津湖》觀后感中寫道:“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有同學看過《南京,南京》后感悟:“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應學習新思想,爭做新青年,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永遠銘記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這些肺腑之言,折射出紅色教育的成效。
全旗各中小學開展 “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 航天主題活動、“我與國旗合個影” 青春告白祖國團日活動,以班團隊會講解國旗、國徽、黨旗等象征意義,舉辦 “字韻風華,語繪華夏” 紅色故事宣講。“京蒙少年手拉手”研學活動帶領青少年走進東風航天城,聆聽 “三易旗府”的奉獻故事;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實踐基地,讓學子在革命烈士陵園感悟初心;蘇泊淖爾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歷史建筑煥發新的教育功能 —— 這些創新實踐讓紅色文化從書本走向生活,成為青少年培育文化自信的生動教材。
文藝創作領域,《講好阿拉善故事 — 額濟納旗篇》《在額濟納》等佳作出版發行,《黑水城往事》《墜簡長歌》用圖錄文字書寫居延千年滄桑,《胡楊紅》等精品深挖紅色資源,讓紅色文化通過藝術形式滋養心靈。
文化賦能:自信綻放的發展實踐
“為了演好這臺晚會,我們這幾天從早到晚排練,連吃飯的時間都緊巴巴的。你瞧,我這腰也不疼了,走路都比以前輕快……” 在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區,額濟納旗舞蹈協會的演員一邊換舞蹈服,一邊笑著跟身旁為她補妝的年輕化妝師嘮嗑。化妝師笑吟吟地接過話茬:“阿姨,你們在這個舞臺上表演,比在廣場上跳得還好看呢,看著越發年輕啦!”“可不是嘛,所以我們就愛來這兒演。” 一陣爽朗的笑聲從心底溢出,道出了居民對消夏文化活動的真切喜愛。
入夏以來,群眾自發登上舞臺歌頌黨、贊美美好生活。這種“文化搭臺、百姓唱戲”的模式,不僅讓紅色文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更成為滋養文化自信的鮮活養分。連日來,達來呼布鎮夜夜歌聲飛揚、舞蹈不停。6月28日至30日,全旗將組織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紅色歌詠大賽。來自文藝協會、社區居民、民間團體等27支隊伍踴躍參賽,激情唱響愛黨愛國之情。
從 “航天奉獻”到 “文旅融合”,額濟納成功實現了由旅游中轉站向熱門旅游地的華麗蛻變。2025 年 “中國旅游日” 系列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在金秋胡楊與航天研學中感知紅色文化,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當神舟飛船劃破長空,當非遺刺繡在指尖綻放,額濟納的實踐昭示:文化自信源于歷史傳承,成于創新實踐。從胡楊樹下的革命記憶到航天城里的強國夢想,紅色文化如甘泉滋養著這片土地,更成為額濟納人世代守護的精神燈塔。
來源:《額濟納旗融媒體中心》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