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顧名思義就是血管栓塞,是指血管內形成的異常血凝塊,可誘發多種危險疾病:如急性心梗、急性腦梗、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專家特別提醒,炎熱夏季,常見的這幾種生活習慣,特別容易誘發血栓形成!
1.室內久坐不動
天熱了人們不喜歡外出,在家看電視或看手機,非常容易久坐不動,而久坐不動容易誘發血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血流滯緩。當久坐超過4小時,下肢肌肉缺乏收縮運動,靜脈血流速度會明顯減慢,血液就會在下肢深靜脈淤積,這為血栓形成提供了“溫床”。
其二,血液高凝。夏季高溫使人隱性出汗增多,若水分補充不足,血液黏稠度會升高,血小板更易聚集;同時,空調房空氣干燥,會加速體表水分蒸發,進一步加重血液濃縮狀況。
其三,血管內皮損傷。久坐時腿部血管持續受壓,局部缺氧可能引發微血管內皮損傷,從而啟動凝血機制。長途航班、辦公室持續加班、臥床休養等都是高危場景。
預防的關鍵在于每小時活動下肢,如踮腳、抬腿,健康成年人建議每天喝水超過2000ml,以溫開水或淡茶水為主。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手機短視頻,由于其博眼球特質,內容會夸張而具有吸引力,往往會讓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需要格外警惕其誘惑力,否則非常容易久坐不動,導致血栓風險增加!
2.喝飲料吃冷飲
夏季很多人熱衷于喝含糖飲料如可樂、奶茶,或吃冷飲,然而這一習慣卻可能誘發血栓形成,其機制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其一,血糖劇烈波動會損傷血管。單次攝入超過25克添加糖,像一杯奶茶大約含50克糖,會引發血糖驟升,激活炎癥因子,直接損傷血管內皮,促使血小板聚集。長期高糖飲食還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血管壁脂質沉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為血栓形成奠定基礎。
其二,血液黏稠度會顯著升高。高糖分使血液滲透壓上升,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微循環阻力增加。而且含糖飲料代謝和利尿作用會加劇夏季隱性脫水,使血液變得黏稠。
其三,血脂代謝會紊亂。葡萄糖在肝臟可轉換為膽固醇,果糖在肝臟轉化為甘油三酯,損傷血管內皮。高脂血癥還會增強血小板反應性,上調纖維蛋白原水平,讓血液更易凝固。
其四,低溫會觸發血管痙攣。驟飲低于4℃的冷飲,會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收縮,血流滯緩,促進凝血。同時,冷飲會麻痹口渴感受器,延遲補水,延長血液高凝狀態
3.熬夜、作息不規律
夏天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熬夜晚睡晚起,但這確實會顯著增加血栓風險,具體機制如下。
其一,會導致凝血 - 抗凝系統失衡。熬夜時,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皮質醇分泌增多,促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強30%以上。同時,睡眠不足會抑制纖溶酶原合成,降低機體天然溶栓能力,讓血液更容易凝結。
其二,會引發血管內皮炎癥風暴。晝夜節律紊亂會觸發炎性因子水平上升,直接損傷血管內皮,暴露膠原纖維,啟動凝血。而且熬夜會增加自由基生成,加速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為血栓形成創造條件。
其三,會使血流動力學惡化。夏季夜間高溫持續出汗,熬夜時人們補水意識弱,血液黏稠度較日間升高。同時,熬夜常伴隨長時間靜坐,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下降,建議固定入睡時間,保證7小時睡眠,熬夜時多活動、補水,心血管高危人群避免連續熬夜。
結語
生活確實不易,夏季刷手機、喝點冷飲、睡覺晚點,也有血栓的風險,但問題本質并非我們不能刷手機,不能喝冷飲,不能晚睡一會,關鍵是把握度,持續放飛自我,肯定是會傷身體的,血栓形成風險逐漸增加,一旦量變到質變,就是災難性后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