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結構的探索一直是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領域的核心課題。2023年2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震學家范清山和赫爾沃耶·塔卡利奇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地震回響波數據,首次確認了地球最內核存在一個直徑約650公里的獨立固態金屬球體。這一發現不僅刷新了人類對地球分層結構的認知,更對理解地球磁場形成機制和行星演化過程提供了關鍵線索。
人類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知經歷了漫長迭代。20世紀前,科學界普遍接受的是地殼、地幔、地核的三分模型。1936年,丹麥地震學家英厄·雷曼通過分析地震波在地核邊界的異常折射現象,首次提出地核存在液態外核與固態內核的分層結構,這一發現使地球模型演變為四層架構。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地震觀測技術的進步,多個研究團隊發現地震波在內核特定深度出現速度各向異性變化,由此推測可能存在"最內層內核"(IMIC),但受限于觀測數據精度,其具體特征始終未能明確。
此次澳大利亞團隊通過開發新型算法,系統分析了全球地震臺網記錄的200次6級以上地震數據,特別聚焦于那些在地球直徑范圍內反復震蕩5次以上的"回響波"。這些如同地球"超聲波"的信號顯示:在距地心約650公里半徑處,地震波傳播速度會出現顯著的方向性差異——沿地球自轉軸方向傳播的波速比赤道方向快約4%。這種各向異性特征明確揭示了內核中存在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新結構層。
這個新發現的金屬球體雖然化學成分與內核主體相似,主要由鐵鎳合金構成,但其晶體排列方式呈現特殊構型。研究推測,該球體中的鐵原子可能以六方最密堆積(HCP)結構為主,而外層內核則以體心立方(BCC)結構為主導。這種微觀結構的差異導致地震波傳播產生分異,就像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玻璃會產生折射。
關于其形成過程,科學家提出兩種假說:一種認為這是地球早期快速冷卻時形成的"原始內核遺跡";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內核生長過程中,因外核物質結晶條件改變而形成的階段性產物。值得注意的是,該球體邊界呈現明顯的熱力學不連續面,暗示其可能記錄了地球演化史上的重大地質事件。通過計算內核生長速率,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金屬球體可能形成于5-15億年前,恰與地球磁場強度顯著增強的地質時期吻合。
這一發現為解釋地球磁場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視角。傳統發電機理論認為,液態外核中鐵鎳流體的對流運動是磁場產生的基礎,但始終難以解釋磁場強度的長期穩定性。新研究指出,最內層內核的特殊晶體結構可能充當了"熱力學調節器":當外核物質在其表面結晶時,會釋放潛熱并排出輕元素,這種相變過程既能維持外核對流,又能通過晶體取向排列形成有序的磁疇結構。
塔卡利奇團隊通過模型計算顯示,金屬球體與內核外層的相互作用可能產生了"磁屏蔽效應",使地磁場免受外部干擾而保持穩定。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地球磁場強度能達到其他類地行星的百倍以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未參與該研究的行星科學家戴維·史蒂文森評論稱:"這就像發現了地球發電機內部的穩壓器,對預測磁場反轉周期具有里程碑意義。"
該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得益于地震學方法論的創新。傳統地震層析成像技術受限于臺站分布和震源位置,對深部結構的解析度有限。而本次研究采用的"全波形反演"技術,通過追蹤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多次反射路徑,實現了對深部結構的"CT增強掃描"。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宋曉東教授指出:"這種方法相當于用地球自身作為共振腔,將觀測分辨率提高了至少一個數量級。"
未來研究將聚焦三個方向:一是布設海底地震儀陣列獲取更高信噪比數據;二是通過高壓實驗模擬最內層內核的物質狀態;三是結合地磁觀測數據建立新的磁場動力學模型。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計劃在2025年啟動的"地球望遠鏡"項目,擬通過鉆探地殼最薄處布設傳感器,有望直接獲取內核邊界物理參數。
這項發現不僅改寫教科書中的地球結構圖示,更深刻影響著人類對行星演化的理解。正如《科學》雜志專題評論所述:"地球最內核金屬球的發現,讓我們意識到這顆藍色行星仍保持著地質意義上的'青春期活力'。"隨著探測技術的進步,地心深處這個金屬球體或將揭示更多關于地球形成、生命保護機制乃至太陽系演化的終極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