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十六年,年邁體衰的戚繼光斜靠在病榻之上,雙眼空洞地望向遠方。那目光深沉而沉默,仿佛穿越時光,回憶起多年前,那位傳授給他無數絕技的身影。
那人,的確是傳奇中的傳奇。
傳授戚繼光技藝的,就是唐順之,這位明朝的大儒王陽明的徒孫。提到唐順之的“奇”,首先便是他的身份非同尋常。古代我們常以某人貢獻或成就冠以“家”字,如“文學家”“書法家”等,唐順之卻難以用單一稱謂定義。
他曾主編《文編》,這部文集不僅收錄了《左傳》、《國語》、《史記》等先秦至漢代的重要文獻,還精心選入了大量唐宋詩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詩作,從而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后來,茅坤基于唐順之的《文編》編撰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正式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名號,流傳至今。
若僅從文學角度看,唐順之當稱得上文學家。
然而,唐順之在數學領域的造詣同樣令人驚嘆。他通曉元代流傳的“回回術法”,特別擅長“孤矢割圓術”及珠算技巧,是當時公認的算盤高手。
不僅如此,他還憑借扎實的數學基礎,著有《勾股孤矢論略》和《勾股六論》兩部作品,算是半步踏入了數學大家的行列。
不過,要將唐順之簡單歸類為數學家,也有爭議,因為他不僅數理精深,武藝同樣非凡。史料記載,在剿滅倭寇的多次戰役中,唐順之屢建奇功,成為倭寇頭目的心腹大患。對此,倭寇首領不惜重金聘請刺客謀害他。
某個漆黑的夜晚,唐順之正燈下揮毫寫字,刺客突闖入室。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唐順之鎮定自若,淡然說道:“請容我寫完這幅字,再來取我性命如何?”
刺客竟然答應了。唐順之繼續揮筆如飛,一幅剛落筆,忽然將筆擲出,正好刺中刺客咽喉,刺客慘叫一聲,倒地不起。
這驚險一幕的背后,是唐順之深厚武學修為的真實寫照。
為了磨煉武功,唐順之常年跋涉四方,尋找武藝高強的名師,登門求學。他凡遇技藝精湛者,必以禮相待,虛心請教。
這份禮賢下士的態度,使他結識了眾多武林高手。與此同時,唐順之也在學習中逐漸成長為武術宗師。
他曾作《峨眉道人拳歌》一詩,詩中提及峨眉派武術高手,后被收入《峨眉山志》,成為后世研究峨眉拳的重要文獻。
武藝登峰造極之外,唐順之還精通射箭。其弟子萬士和在《戲詠荊師射詩》中盛贊:“山西俠客射雕手,猶嘆吾師用術工。持處虎蹲還據石,發時鷹擊又乘風。印空絕影虛聞響,落地無塵已沒鋒。豈是屠龍無所售,幻來余技亦神龍。”
此外,好友皇甫汸也在詩中稱贊:“左肘能教置杯水,右手引弓輕發矢。風前報道百葉穿,云際驚看兩鴻死。是時觀者愕相向,我亦心雄氣增壯。”
毫無疑問,唐順之的箭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令身邊的友人和弟子紛紛變成了他的鐵粉。
試想,大明朝有誰能像唐順之這樣?他的名字同時出現在中國文學史、數學史、武術史和軍事史中。要用一個“家”字來涵蓋他的成就,實在難以為繼。
唐順之,真是個才華橫溢的全才。
除了身份傳奇,唐順之的“奇”還表現在他經歷豐富。
他曾做過帝師。明嘉靖八年,唐順之會試中狀元,卻因廷試不愿打通關節,最終僅錄為二甲。
主考官張璁欲拉攏他,提出將他的翰林院庶吉士名額改為官部曹,卻遭唐順之堅決拒絕。
最終,他被調至兵部主事,后改吏部主事。
嘉靖十二年,憑實力進入翰林院,任編修,參與《實錄》編校。
張璁仍記恨唐順之當初不識抬舉,頻頻刁難,令唐順之在官場艱難度日。
無奈之下,唐順之稱病回家養病,直到嘉靖十八年才復職。
重回官場后,他上書請朝見太子,觸怒嘉靖帝,被削職為民,黯然退出官場。
仕途失意后,唐順之隱居陽羨山中,“杜門謝客,砥節益嚴”,或靜坐冥想,或讀書游歷,恍若謫仙。
看似瀟灑的隱居生活中,他始終關心國家安危,多次以書信指點大總督用兵。
嘉靖二十四年,他致信翁萬達,提出“用人才”、“募土著”等穩固邊防的建議,囑其繪制精準軍事地圖,為行軍布陣提供依據。
翁萬達在回信中感激稱:“今得聞君子教誨,何其幸也!”
歲月飛逝,到了嘉靖三十三年,倭寇橫行東南沿海,民不聊生。
唐順之憂心如焚,毅然出山,踏上抗倭前線。
但明軍戰力薄弱,縱有唐順之領軍,也戰得艱難。
他認為首要是整頓軍紀,親自踏遍各地核查兵員,發現薊鎮兵員缺額達三萬余人。
查明實情后,他制定整頓方案,并與總督胡宗憲共商討賊策略。
倭寇慣于三月借東南風登陸,唐順之決策派兵截擊海上,不讓敵軍踏上岸地。
于是,他親自乘船出海,晝夜兼程,行水路六七百里,帶軍與倭寇海上激戰。
臨戰前,他高聲令士兵:“能戰者有賞,不能戰者吃我一刀!”
號令一出,明軍奮勇殺敵,斬獲百余首級,擊沉倭船十二艘,取得重大勝利。
盡管戰功顯赫,唐順之深知身體已不堪重負。
他急需尋找接班人,將畢生衣缽傳授,而這個人正是未來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被唐順之賞識的具體原因已不可考,但多年后,戚繼光在兵書中詳細記錄了唐順之的教導。
據《紀效新書》記載,唐順之借口與戚繼光切磋槍法,逐一講解用力、揮槍弧度等技巧,親自傳授。
不僅如此,唐順之對戚繼光的影響還包括著名的鴛鴦陣。
鴛鴦陣被譽為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戰陣,使戚繼光屢戰不敗。
而鴛鴦陣的雛形,正源于唐順之《武編》中的“鴛鴦伍”。
書中“秘戰第七”詳細論述:“秘戰者,即新名鴛鴦陣也。每衛鋒五人為伍,用挨牌一面,伍長選身長力大者,一名在前執牌,面左止許。顧左不許顧右。后身第二名執狼筅面右,以筅出牌右五尺,緊靠牌。槍手在筅后三步平執槍,伍長執牌徑進,馀各緊緊依法隨行。”
后來,戚繼光在此基礎上改良,形成了聞名遐邇的鴛鴦陣,從此其軍戰力猛增,戰績赫赫,東南沿海到長城,再到朝鮮半島,凡遇倭寇或韃靼騎兵,皆被擊敗。這一輝煌戰績的起點,正是唐順之的《武編》。
毋庸置疑,唐順之憑借絕對實力,成為明朝一代傳奇。
細看十六世紀中葉明朝種種傳說,無論朝堂紛爭、江湖恩怨、沙場鏖戰,抑或學界論辯,幾乎都有唐順之的身影。
唯一遺憾的是,歷史給予他的時間太短。
長期征戰海上抗倭,使他身染重疾,被迫返回江蘇太倉休養。
朝廷此時又任命他為右僉都御史兼代鳳陽巡撫,唐順之明知軍情緊迫,雖病重仍帶病上任。
到任后,他刻苦訓練軍隊,最終病情加重。
嘉靖三十九年,他再次乘船巡視江海,至南通時病倒,不治身亡。
臨終遺言中,沒有一句提及私事,唯有對國家的憂慮。
這位多才多藝的全才,就此隕落。
唐順之逝世六年后,即1566年,他寄予厚望的弟子戚繼光,在安南萬橋山斬殺最后一股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無再受倭寇侵擾。
若唐順之英靈有知,必將欣慰不已。
時光流逝,歲月匆匆。
20世紀初,戚繼光的故鄉一位著名人物回憶唐順之英雄事跡,感慨道:
“荊川先生起自京曹,御賊之策惟力遏諸海,不任遵陸;寧使此身入鋒鏑死亡之地而不忍使吾邦為戎馬蹂躪之場,一念慈祥,兆民是賴。”
這句話道出了那個落后受辱時代百姓的期盼——多么希望再有唐順之這樣的人,沖破黑暗,開辟一條光明之路。
當然,唐順之是唯一。但他傳奇的一生,恰恰證明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即使身居微末,也未曾忘記憂國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