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半島的村名地名當中,根據諧音選用吉利字眼的情況(直白來說就是“潤色改名”)的情況不在少數,龍口市東萊街道的“百盈村”就是其中一例。追溯歷史,其名稱演變經過,既能體現膠東方言特點,又與明代一位高官有關,較有代表性。本文就以史志資料為參考,對“百盈”這個地名做個簡要介紹。
龍口市舊稱黃縣,百盈村過去位于黃縣城外北郊,后來隨著城市的擴展,這里如今已經成為龍口市東城區的一部分。沿著東城區通海路向北,中途往東,可以轉到一條“百盈街”上。此街即是以百盈村命名。根據統計,該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時有200多戶人家,包括67個姓氏,其中呂、戚、王、丁、趙等姓氏戶數相對較多。
關于“百盈村”的由來,《龍口市村莊志》收錄的說法是:村內有明代刑部尚書王時中之墓,俗稱石馬塋,亦稱北塋。清末,村民為求吉祥,經村董戚德英等議定,改諧音“百盈”。
(▲百盈村的位置示意)
上文提到的明代刑部尚書王時中,是黃縣歷史的一位顯宦,其家族亦是當地名門。對此,《黃縣志》記載稱:“王氏,宋沂國公王曾之裔,原籍青州府益都縣青薈鄉白郝社,宋季有一支遷黃,至明中葉尚書時中與其孫巡撫繼光仕宦最顯,行誼文物一時為盛,今族姓甚繁,散居縣境一百余村。”
王時中本人具體是在成化丙午科(二十二年,1486年)考取舉人,又在弘治庚戌科(三年,1490年)考取進士(第三甲第六十五名),從而踏入仕途。此后,他歷任知縣、御史、四川按察副使、湖廣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等職,至嘉靖六年(1527年),出任兵部尚書。后來,經過一番沉浮,他轉任刑部尚書,這也是他仕途中的最后一個職位。
嘉靖二十一年,已經致仕(退休)的王時中在家中去世。朝廷下詔賜祭葬如例。根據《黃縣志》的記載,他的墓址在黃縣城西北一里許,稱作“王尚書時中諭塋”。而百盈村志引述王氏族譜稱:王時中墓在“城西北半里許楊官莊地方”。縣志和族譜的記載雖然有所不同,但方位和里程在合理誤差范圍內,可以互為印證。古代高官通常都是“卜葬”,即選擇風水佳處安葬。換句話說,在明代人眼中,百盈村所在的位置,即屬風水佳處。
按照王氏族譜的說法,百盈村最早似被稱作“許楊官莊”。不過,自從王時中墓址選此之后,周邊人們有感于其墓前壯觀的“石人石馬”,逐漸將這里稱作“石馬塋”,又因地處黃縣城北,而稱作“北塋”。
經過歲月變遷,至清末之際,距離王時中生活的年代已過去三百余年。普通百姓對于那位明代高官的印象逐漸模糊,多數人認為“塋”字出現在村名中不吉利。經過一番討論,最終由村董(話事人)戚德英等人拍板,將“北塋”改為“百盈”。
在普通話中,“塋”和“盈”同音,而“北”和“百”不同。但在膠東方言當中,“北”和“百”的發音都為“be”(bo)。因此,“北塋”改名“百盈”,在方言中的發音不變,不會給當地人帶來混淆。與此同時,“百盈”在字面上可以理解為“百事百盈”“百事百順”,其含義十分吉利。總體來說,這一改名還是比較成功的。
經過歷史的變遷,與百盈村密切相關的王時中墓,現已舊貌不存。但百盈村不少老人,過去都見過這座古跡。已經消失的古跡,通過地名保留些許痕跡,這種情況也并不鮮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百盈村更名的主要參與者戚德英,是清末民初黃縣城周邊一位挺有名的社會活動家。根據記載,他字振邦,號翰臣,家資富裕,樂善好施,曾捐修過黃縣西關街和該村西北的萬善橋等設施。據說在民國時期,戚德英的善行事跡經層層上報,得到時任大總統黎元洪贈匾褒揚,其匾額為“仁聲遠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