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史上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開售僅3分鐘,大定突破20萬、1小時逼近29萬,18小時鎖單24萬臺。
這款標準版起售價為25.35萬元的中大型純電SUV,剛上線就賣瘋了,沖擊力遠超所有預測。這一點,恐怕連雷軍都沒想到。
小米只用一款車,不僅打破了全球車企的銷售紀錄,更讓整個行業感受到了窒息般的壓力。
友商瞬間陷入了“恐慌性應對”:有人詆毀、有人降價、有人補貼......甚至還有人直接拋出了“截胡”大招——
只要你愿意轉單,小米5000元定金我來補。
于是我們便看到,一場汽車圈圍繞中大型智能SUV市場的狙擊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這也讓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的橋段,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走進了現實。
狂歡背后的漫長煎熬
小米YU7的銷售數據堪稱現象級,1小時的訂單量相當于某些車企全年銷量的總和。
這一成績不僅讓小米汽車成了行業焦點,也讓友商們感到壓力山大。
與此同時,小米汽車的線下門店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火爆。
北京某門店單日接待量突破500人次,銷售形容“排隊如長龍”,因此不得不招募實習生來緩解壓力。
長沙、上海等地的商超店,燈火通明至凌晨三點;成都門店試駕需排隊3組以上,平均每30分鐘才能安排一組客戶;重慶門店僅上午試駕就超過20組。
●圖源:小紅書@沐瑾Sage
銷售人員的手機也被打爆了?!鞍l布會后每天要接待30多組試駕客戶,工作時長超過18小時?!币晃粡V州銷售感慨道。
這種熱度直接反映在數據上:YU7上市72小時內,均店新增鎖單800-900臺,鎖單率高達75%-80%,進店量占比達到驚人的90%。
然而,火爆的訂單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交付難題。
小米汽車APP顯示,YU7標準版的交付周期為53-56周,Pro版為48-51周,Max版為33-36周。這意味著,部分用戶需要等待一年才能提車。
●圖源:小紅書
面對如此漫長的交付周期,讓不少沖動下單的用戶開始猶豫,也給了友商可乘之機。
另外,巨大的時間差也在第三方平臺催生了灰色產業鏈。
閑魚上涌現了大量加價轉單信息,黃牛們根據交付周期的長短開價,加價幅度從1999元到2萬元不等,單是北京地區轉讓YU7的訂單就達到了439個。
"提車后就算自己不開,轉租出去也能回本。"于是有不少用戶掛出了首批車主身份,開出了超過蘭博基尼等超跑的租金(2000元-1.5萬元),在此種情境下,YU7不是車而是理財產品。
友商“截胡大戰”全面打響
對于搶不到現車的YU7車主來說,原本只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周期。
但沒想到,這個等,竟然等出了友商的一片“好意”。
“交了小米定金?我們可以幫你報!”——在蔚來、極氪、智己、阿維塔、鴻蒙智行等多個品牌的銷售口中,這句話變得異常熟練。
蔚來上海門店的銷售人員表示,購買蔚來全系車型,可以直接報銷YU7鎖單的5000元定金,連尚未交付的樂道L60也適用該政策,只需店長報備。網上用戶證實,有銷售在其鎖單第二天就主動來電游說。
極氪則是打出了組合拳:湖北地區直接報銷定金,四川地區獎勵等價積分。線上更有銷售喊話:“任何車型都能享受福利,還能教您操作退單流程。”
●圖源:小紅書
智己的策略是區域差異化破局,長沙門店承諾定金全補,西安則將5000元轉化為全國通用的充電卡,可在全國大部分充電樁使用。
阿維塔更狠,直接追加服務。例如成都銷售不僅承諾報銷定金,另外還可加贈車輛保養服務和價值數千元的32A充電樁。
●圖源:小紅書@每日電動
鴻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更是在YU7上市前就已經布局,廣州門店銷售稱,購買S7、R7可報銷定金;而江蘇的用戶則反饋,購買問界M8也能返還定金,且無需查看訂單截圖。
這場以“補貼5000元”為名義、圍繞小米YU7潛在客戶的爭奪戰,看似突然,實則蓄謀已久。
早在4月,阿維塔就推出“憑友商不可退訂單憑證補貼5000元”活動;去年SU7上市時,智界也推出過類似政策。
雷軍當時回應:“如果實在著急,國內其他新能源車也不錯?!睕]想到這句話如今成了對手的武器。
不怪友商出手狠,而是小米給了他們太好的“進攻窗口”,訂單雖火,但提車遙遙無期。
過去大家還講點商業體面,而這次,只要你不提YU7,咱們就是頂好的朋友。
小米產能“踩雷”,行業博弈升溫
為什么這波“截胡”這么密集、這么急切?
答案很簡單。一方面,2025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從增量擴張轉入存量爭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雖然突破40%,但是全行業利潤率跌破4%、市場增速放緩至15%,遠低于2023年的60%。
在這樣的背景下,挖掘競爭對手的潛在用戶成了性價比最高的獲客方式。
另一方面,友商之所以敢豪擲5000元搶客,正是看準了小米的致命軟肋——產能。
●圖源:小米汽車
雷軍在微博承諾:“我們一定會加速生產,全力以赴交付?!?/p>
但現實是,小米一期工廠年產能15萬輛,已經24小時滿負荷運轉;二期工廠預計7月投產,年產能同樣為15萬輛,即便二期順利滿產,小米也不過年產30萬輛。
那么問題來了,僅18小時就鎖單24萬,光這些訂單就吃掉了未來一年的全部產能。按照當前的節奏,即便開滿馬力生產,部分訂單也很可能排到2027年初。這還不算發布會后新增的訂單。
在北京亦莊新競得的地塊或將成為三期工廠,但那已是后話。YU7火得太快了,產能完全跟不上熱度。
這個局面像極了2018年的特斯拉。當年Model 3賣爆后,馬斯克夜夜駐廠、拆機器人、搭帳篷,也只為搶時間交付。
●圖源:網絡
小米面臨的挑戰更甚,雖然YU7與SU7共享平臺,但是90%零部件需重新開發,產線之間并不兼容。
雷軍微博評論區已被焦急的消費者淹沒:“鎖單后配置不能改,國補沒了誰負責?”“希望能開放改配通道,減輕交付壓力?!?/p>
面對洶涌輿情,小米官方回應稱App顯示的交付時間為預估參考,隨著產線磨合提效,實際交付時間可能提前,并承諾會動態更新進度。
而雷軍本人也在6月30日發文表示,7月2日晚將開啟直播,分享YU7上市背后的故事及回答用戶關心的問題。
雷軍的反擊
就在友商截胡戰打得火熱時,小米甩出了一記"回馬槍"。
7月1日,雷軍宣布YU7將開啟限時改配:7月6日10:00至7日24:00期間,鎖單用戶(非準現車)可參與改配,成功后將重新安排生產并更新交付時間。
●圖源:微博@雷軍
這被視為緩解交付壓力的關鍵舉措,既能讓用戶根據實際需求調整配置,也能通過訂單重組優化產能分配,縮短交付時間。
今天的小米YU7,就像當年智能手機剛剛興起時的小米1,帶著一股不講規則的破壞力橫沖直撞。
但是,用戶微妙的不滿已經為友商的“截胡”打開了缺口,如果不能兌現交付、不能保障體驗,品牌好感度也將加速反噬。
對于小米而言,賣爆不難,交付才是戰爭真正開始的地方。能否在壓力中重塑節奏,走出屬于自己的邏輯,我們拭目以待。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