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0702 從零花錢到豪擲千金,別讓盲卡盲盒收割孩子
前些天看到了一篇新聞,《從“零花錢”到“豪擲千金”,別讓盲卡盲盒“收割”孩子》,不知道什么時候,盲卡已經在文具店最顯眼的地方,而且是一擺就是一排,各種類別和系列的,五花八門,形色各異。
問題四:即時滿足的代價,為什么孩子越來越難控制花錢?
心理學中的棉花糖實驗表明,能夠延遲滿足(愿意等待以獲得更大獎勵)的孩子,往往在未來的學業、社交等方面表現更好。然而,盲卡盲盒的設計恰恰相反,它鼓勵你即時滿足。當你思考包裝的時候,立刻就能得到快速反饋,根本不需要等待。另外,單包的價格不算高,都算是小額消費,就給你一種花一點錢也沒關系的感覺。還有那可怕的累積效應,點點滴滴的積累,最終花費遠超預期,屆時讓你大為吃驚。并且,長期沉浸在這種即時反饋的消費模式中,孩子的自控力會被逐漸削弱,形成“想要就買”的消費習慣,甚至影響未來的財務觀念。
問題五:直播間內的狂歡,為什么讓孩子更容易瘋狂下單?
線上直播帶貨進一步放大了盲卡的心理成癮性。直播間里的氛圍具有極強的群體極化效應。當主播亢奮情緒感染,“哇!黃金卡出了!”就這簡單一句話,馬上激發所有觀眾跟風。還有那如影隨形的彈幕刷屏,“我也中了!”、“求歐氣!”,馬上給你制造一種“別人能抽到,我也能”的錯覺。再看那限時促銷,“10連抽必中!”的言語,充分利用從眾心理促成沖動下單。未成年人尤其容易受這種環境影響,在群體情緒的裹挾下,做出超出預算的消費。
最后一個問題,問題六:如何幫孩子跳出盲卡的心理陷阱?要減少盲卡盲盒的負面影響,不能僅靠禁止或說教,而應從心理層面入手,畢竟問題可能還是出自心理的禁不住誘惑。
1)增強認知教育:幫助孩子理解商家的營銷策略,讓他們意識到“稀有卡”只是概率游戲,是商家的一種手段。
2)培養替代興趣:提供更有成就感的娛樂方式(如體育、藝術),減少對盲卡的依賴,這確實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
3)設定消費規則:家長可和孩子約定零花錢的使用比例,避免無節制消費。
4)社交引導:鼓勵不以物質為基礎的社交方式,降低“卡牌社交”的強制性。
盲卡盲盒本身并非洪水猛獸,但當它利用未成年人的心理弱點,誘導非理性消費時,我們就必須警惕,這或許不再是一場游戲,而是一場需要全社會共同應對的“心理戰”,否則,孩子們會迷失在這樣的無聲“上癮心理”之中。
#盲卡盲
盒 #眾晟悅納 #延遲滿足 #現實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