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上午拿起手機刷新小米汽車APP,屏幕上顯示的YU7 Max交付時間已從昨晚的34-37周變成了35-38周。就在這遲疑的一個夜晚,就需要多等整整七天才能開上新車。
以上一幕對于不少小米YU7的潛在用戶來說,可能并不陌生。而在閑魚平臺上,超過2000條“小米YU7訂單轉讓”信息正實時更新,最高加價已達到2萬元。
6月26日,小米YU7上市3分鐘便創下 “20萬輛大定” 的驚人紀錄,1小時后這一數字飆升至28.9萬臺。雷軍激動地將此稱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奇跡”,但很少有人預料到,這場狂歡中最高興的除了米粉,還有那些嗅到商機的黃牛,以及小米的供應商。
爆單奇跡與黃牛盛宴
小米YU7的發布現場堪稱夢幻,當雷軍宣布 “3分鐘大定超20萬輛” 時,整個汽車行業為之震動。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作為對比,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整個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20.18萬輛。小米YU7一小時的戰績,已經超越特斯拉主力車型三個月的努力。
在銷售一線,小米的營銷策略功不可沒。銷售們帶頭高呼“晚了就沒車了”、“早下定早排產”,將消費者的焦慮感推向頂峰。這種被外界質疑為“饑餓營銷”的手段效果立竿見影,訂單自然如雪花般飛來。
而且,在小米線下門店中,還未下定的潛在用戶想要實際體驗到小米YU7也需要等待更多時間。
在北京一家小米旗艦店,有銷售人員向“汽扯扒談”透露,目前店內試駕預約已經排號超過了2000個,而且都是已經下定的用戶,必須要等這一類用戶試駕結束后,才有可能安排未下定用戶的體驗。
然而在火爆背后,一條灰色產業鏈悄然啟動。早在發布會前一周,黃牛們就已嗅到商機,各大社交平臺涌現出大量“代搶訂單”服務,報價從2000元到10000元不等。一位黃牛透露:“包首批”訂單收費高達10000元,普通代搶服務也要3000元。
如今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小米YU7轉單行情價在5000元至20000元之間。加價最狠的是YU7 Max版本,普遍溢價1.5萬元以上。一位黃牛坦言:“我們專門收購‘準現車’的Max版,一轉手就能賺一萬多的差價。”
這種暴利源自交付周期的巨大差異。根據小米官方最新數據:YU7標準版最快需要54-57周(約378天),Pro版49-52周,而Max版“只需”34-37周(約238天)。對于不愿等待近一年的消費者,多付1萬多元換取提前半年提車,成了一種無奈選擇。
灰色產業鏈其實暗藏陷阱
黃牛們的操作手法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他們首先瞄準Max高配版下單,因為該版本交付周期最短,市場需求最大。接著在二手平臺發布轉讓信息,聲稱有“內部渠道”獲得優先提車資格。
一位自稱SU7車主的閑魚賣家坦言,參與搶購純粹是“試試手氣”,發現訂單能溢價萬元后立即轉手。這種把新車預定當理財產品的行為,正在扭曲正常的消費市場。
但交易過程暗藏風險。業內人士透露,當前主要存在三種套路:偽造鎖單截圖騙取定金;利用小米“7天后自動鎖單”規則在臨界點敲詐加價;最隱蔽的是“訂單二賣”,同一訂單被多次轉讓。某維權群里,已有消費者因輕信“內部渠道”損失5000元定金。
小米官方對此早有防備。公司明確規定:訂單鎖定后車輛登記主體信息不可修改,此前僅允許轉讓給直系親屬。針對近期黃牛泛濫現象,小米再次強調:“訂單不支持直接轉讓,更不支持修改購車人。”
這意味著黃牛轉賣訂單只能通過“過戶”方式完成——消費者先支付全款提車,再將車輛過戶給真實買家。這種操作導致新車在未交付時就變成“二手車”,綠本上多出一行過戶記錄,未來轉售時價值將大打折扣。
產能困境與供應鏈受益
小米YU7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產能與訂單量的巨大鴻溝。據了解,小米汽車一期工廠年產能約15萬輛,主要用于生產SU7;YU7則由二期工廠負責生產,年產能同樣為15萬輛。即使兩班倒滿負荷運轉,月產能上限也只有2-3萬輛。
按此計算,僅消化上市首日的28.9萬訂單就需約14個月。若考慮后續訂單,部分消費者可能要等到2027年才能提車。交付周期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延長——平均每8小時增加一周等待期。
在這場狂歡中,真正的贏家除了黃牛,還有小米的供應商體系。自去年SU7上市后,小米就推行 “60天閃電結賬” 政策,大幅短于行業常規的90-270天賬期。
“60天一結賬,到期直接打錢,不含糊!”一位小米的零部件供應商感慨道,“這簡直是業界清流。” 在資金鏈緊張的制造業,快速回款意味著企業能更快投入再生產。
小米對供應鏈的賬期管理分為兩種模式:主要賬期為45天(供方交貨后,小米在下下下個月10號前付款);特殊情況下延長至60天;對小批量采購則采用30天內的月結方式。
這種政策讓中小企業受益匪淺。一家零部件廠老板張總坦言:“以前跟大公司合作,賬期長得嚇人,資金鏈差點斷裂。現在小米60天一結賬,讓我們能喘口氣專心搞研發。”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于整個供應鏈的優化。有供應鏈專家就指出:“回款快使供應商更愿意投入資金進行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這樣的良性循環最終惠及整個汽車行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