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何以成為提單產“生力軍”

0
分享至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推廣應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的綜合性解決方案,率先展示單產提升成果,并以此帶動小農戶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合力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骨干力量。

風吹麥浪綠漸黃,蟬鳴一聲夏始忙。6月2日正午,火辣辣的陽光炙烤著三秦大地,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早早來到合作社位于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麥地,邊走邊隨手采下三兩麥穗,雙手一搓,吹去麥糠,雙掌中只留圓滾滾的麥粒,在手中一掂:“不錯,好收成,今年小麥畝產能比去年多個50公斤!”在他身后,兩臺聯合收割機已在地頭候著,“就等著太陽把麥粒曬得再干一些,那是收割的好時機!”薛強隨手將麥粒扔進嘴里,咬起來“嘎嘣脆”,滿口盡是麥香。

順著北緯34度這條緯線一路向東北方向,在距離西安1000多公里的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起鳳鎮,空氣中彌漫著成熟麥穗特有的清香。中化現代農業(桓臺)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崔飛和起南村黨支部書記、起南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銳祚站在雙方共建農場的田邊,這對年齡相差近30歲的“老農人”和“新農人”因為同一片土地而結緣。“這個地塊的小麥畝產能接近680公斤!”“是啊,一年比一年好!”金黃色的麥粒從收割機的出糧口傾瀉而出,恰如兩人喜悅的心情從心底源源不斷溢出。


受訪者 供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首次達到1.413萬億斤,全國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對增產的貢獻率達到了八成。糧食增產潛力主要在于提單產,與小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規模化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動力、有條件率先推廣應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并通過應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模式,進一步帶動小農戶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水平。

如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是穩糧保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廣農業科技應用、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生力軍”。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篇章已經翻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其中的故事主角……

單產提升的“奧秘”

到底是啥?

“我們從5月21日開始收麥,6月6日全部收完,現在正在播種玉米。”搭載北斗導航農機輔助駕駛系統的玉米播種機穿梭田間,一粒粒玉米種子被精準地播撒進土壤,自動覆土、鎮壓等工序一氣呵成,整個播種過程高效有序,正在一旁“監工”的薛強也樂得清閑。

田地里,薛強忙著“前線指揮”,倉庫內,薛強的父親薛拓則“坐鎮后方”。合作社院內,薛拓和合作社社員馮益強把一袋袋化肥裝上貨車,這些化肥即將“奔赴”田間地頭。

看著新收的小麥入了合作社的倉庫,薛拓感觸頗深。近20年前,薛拓從在當地搞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開始,逐漸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幫助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種植糧食,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薛感慨道:“以前畝產能達到500公斤就算高產了,沒想到還能繼續突破!”

晚上八點多,老薛和小薛共同回到合作社的辦公室,如果把農忙時的田間比作“戰場”,那么這一間小房子就仿佛是他倆的“作戰室”。薛強掏出手機,向薛拓展示著“戰果”:“今年種的玉米品種是‘陜單650’,這片地已經播種完,正在澆水,咱依然沿用玉米密植高產‘5335’機械化播種技術。”

薛拓從兒子手里拿過手機,搓了搓眼睛仔細看著,頻頻點頭。薛強口中的“5335”技術即種植密度每畝5000株,深松深度30厘米,化肥3層分施,機械進地一次完成深松、施肥、播種、覆土、鎮壓5項作業工序,屬于玉米增產增效機械化技術。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一粒重千鈞,而薛家父子的共識是,良種想發揮出產能潛力,需要和良法、良機配合進行。

“這項技術對種子和機械都有要求,例如種子應選用高產、耐密、耐旱、抗病、抗倒伏、適應性強的玉米品種。播種機具優先選用深松施肥精量播種聯合作業機,一次進地完成深松、施肥、播種、覆土、鎮壓5項作業。”薛強說。

據他介紹,合作社的社員逐年增加,已經有112名,多是周邊村莊的農戶,并不斷帶動其他農戶入社。今年30歲的馮益強加入合作社已經有六年時間,擔任農機手的工作。“這段時間我正帶領其他農機手進行玉米播種作業,以前農機手多是單兵作戰,不好找活兒。現在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訂單作業,派我們去哪我們就去哪。合作社采購了玉米精量播種機,播種效率和效果都不錯,我們農機手省心省力,收入也比較可觀。”

“今年小麥畝均產量已達到600公斤左右。”薛強忙著向記者“報喜”。“好啊!耕作、種植、管理、收獲這些環節,每個環節增產一小步,就能獲得糧食增產一大步。這些年咱們國家培育優良品種步伐加快,不斷優化升級現代農業機械,推廣高產高質高效關鍵技術,讓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單產才能穩步提升!”薛拓接過話茬對記者說。父子二人對視了一眼,兩代人的“種糧夢”在這個眼神中變得更加堅定。

“現在大部分水稻都進入孕穗至抽穗關鍵期,這個階段的田間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產量。”6月8日,當記者在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中塘村的水稻種植示范基地見到大旺萊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程建軍時,他正站在田埂上探頭查看水稻長勢,新綠如潮的稻田令人眼前一亮,連綿的水稻舒展新葉、昂然挺立,在青山環繞間鋪就動人的綠色畫卷。

合理密植技術是合作社今年水稻單產提升的重要舉措之一。程建軍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種植的是絲苗米,為了達到高效豐產目標,合作社進行了水稻合理密植,行距統一為30厘米,穴距為12至14厘米,每穴插5至8株苗,與去年相比,每畝多插了4700多株水稻。雖然今年氣候條件不如去年,但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種植,做好管理,預計水稻畝產較去年仍可提升10%至15%,達650公斤以上。

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高產高質高效關鍵技術集成應用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隨著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等農業科技成果規模化、成體系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糧油作物單產提升成效明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穩糧保供中的骨干作用日益突出。

如何實現

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平衡?

長期機械化耕種是否會給土壤帶來負擔,引發耕作層變淺、有機質下降等問題?如何避免因追求產量而過量施肥導致土壤污染和養分流失?在努力提升單產的同時,能否實現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中化現代農業(桓臺)技術服務中心的MAP示范農場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種糧大戶,參觀學習種植技術的同時,他們也提出了這些疑問。


在中化現代農業(桓臺)技術服務中心的MAP示范農場,現代化收割機正將小麥輸送至運糧車。王立群 攝

桓臺縣地處魯中平原,民風淳樸、土地肥沃,精耕細作歷史悠久,擁有3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域小麥單產此前已連續十幾年位居山東省首位,是享譽全國的江北“噸糧首縣”。2021年,上述技術服務中心和農場落地于此。

“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同樣重要。”農場負責人潘鎮表示,“提升糧食產量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他帶領記者來到農場內的低碳種植區,講述如何給土地“增肥”。什么是低碳種植?記者了解到,低碳種植區用到的是免耕播種技術,通過滅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一體化完成耕作環節,無需傳統翻耕,減少機械對土壤的擾動,保溫保墑效果更好,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作物抗逆性,是一種綠色低碳環保的農業技術。

記者看到,農場被劃分為訂單種植區、良種繁育區、保護性耕地試驗區、灌溉試驗區等8個分區,其中灌溉試驗區囊括了各式各樣的灌溉設備,通過試驗了解到底哪一種灌溉方式經濟實惠又能高效增產。

物聯網、智慧灌溉等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節水節肥。農場內“毛細血管”式的滴灌帶有序延伸,科學配比的水肥融合后,從滴水孔中緩緩滴落,精準滋潤著每一寸田地,這一切只需要通過施肥機控制器或是手機端的App就可以進行遠程控制。

農場各處分布有物聯網傳感器和監控設備,田間的空氣溫濕度、降雨量、光照強度、土壤墑情等參數均能通過無線技術傳輸到農場的智慧農業平臺上,管理人員根據實時數據有針對性地澆水、除草、施肥、殺蟲。同時,該平臺還能提供精準的農業氣象指導,便于農戶搶抓時機加緊作業。衛星遙感監測可以精確監測到每塊田的作物長勢情況,農戶打開手機就能查看作物長勢。

“我們部署了20余套物聯網傳感設備,建成水肥一體化智能系統,一天可以實現180余畝水肥灌溉作業,與傳統漫灌方式相比,效率提升了數十倍,提高肥料利用率30%至50%。今年我們農場的高產區小麥畝產達到864公斤,所有地塊平均畝產也有650公斤。”潘鎮說道。

在提升單產的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降低農業生產對土地、水、肥料等資源的依賴,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

秦嶺腳下的神禾塬有著“西安最美麥田”之稱,以種植方式高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為目標,多年來一直都是陜西省糧食(小麥)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區所在地,薛強已在這里耕種多年。

他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陜西關中平原遭遇多年未見的冬春連旱,但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成取得的成效,這里的糧田基本沒有受到太多影響。“這茬小麥播種以來,受益于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布設的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只要麥田需水,我就能在手機上實時操作,通過高桿噴灌、地埋伸縮式噴灌等7種技術模式,實現精準控水、及時灌溉、節約用水。”這里還安裝了物聯網設備,能夠實現病蟲害監測、土壤墑情監測、氣象監測,示范田里的小麥畝產因此獲得了600公斤以上、局地700公斤的表現,較往年550公斤的畝產增幅不少。

“今年我們進行了水稻覆膜種植技術試驗,你看,現在田里還能看到一點點覆膜的痕跡,不過不用擔心,地膜都是可降解的。”黃偉棠介紹道,“這是我們今年4月17日插的秧,覆膜和插秧同步進行,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雜草和抑制病蟲害,保水保肥,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目前推廣的這種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以減少白色污染,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如何

帶著農民種到幫著農民干?

盛夏時節,蜿蜒綿長的烏河緩緩流淌。農田里剛種下不久的玉米,乘著小麥豐收的氣息,撒著歡地拔節往上躥。走進起南村,道路整潔、環境優美,小孩追逐嬉戲,老人圍坐聊天,處處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你看,這就是我們村以前使用的農具,現在看已經非常落后了。那時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種地的以老人、婦女為主,土地分散、耕作效率低下,生活水平差。”魏銳祚帶著記者來到了新建起的村史館,了解村子的“前世今生”。

在魏銳祚的帶領下,起南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6年底成立,組織村民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發展的大方向雖然定了,但當時起南村的村民們仍然延續著傳統的耕種方式,看到別人種什么自己也跟風種,耕作效益并沒有顯著提升。村莊真正的突破,來自2021年與中化MAP的合作。

“以前壓根就不信任他,覺得是來推銷化肥種子的!”魏銳祚想起當年第一次見到崔飛時的情景忍不住說道,“對于這種托管服務的方式,村民們也很懷疑,我們種了一輩子地還能輸給這幾個毛頭小子?”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2021年,村集體發揮居間服務作用,將有意愿的村民服務需求集中起來,統一對接服務主體。沒想到第一年合作就驚喜不斷。“那些農藝師天天‘泡’在我們村的農田里,把我們的田當成了自己的田,教會了我們怎么科學種地、怎么管理。托管農田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配套了大型平移式噴灌設備和地埋伸縮式噴灌設備,產量也穩步提高了,當年實現玉米畝均增產150公斤,每畝地的產值增加了260元,增長至1580元!”魏銳祚興奮地說,“今年起南村高產區小麥的畝產達到675公斤!”

隨著村莊的發展步入正軌,魏銳祚也為起南村設定了一個“小目標”——打造萬元糧田,即爭取畝產值達到1萬元。魏銳祚意識到,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光靠種糧肯定不夠,還是要做精深加工,賣糧食不如賣產品!合作社采購了糧食加工生產設備,如今,在農業加工一體化生產車間里,生產線高速運轉,將麥粒轉化為特色農產品。“這臺設備運轉起來,可以完成糧食加工8道工序,包括原料篩選、產品配比、成品真空包裝等。”魏銳祚介紹道,“這款產品叫‘五谷豐登’,10斤禮盒裝的售價是129元,全麥粉禮盒裝的售價是139元。”記者注意到,每款產品背后都印有溯源二維碼,從種植、倉儲、加工、質檢、物流、銷售等6個環節采集信息,實現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可追溯。


令人欣喜的變化還發生在桓臺縣綠洲苗木合作社的田間。合作社負責人胥濤告訴記者,今年是合作社第一年和中化MAP合作,但效果已十分喜人。“這個小麥季我們種植的品種是‘馬蘭1號’,由公司為我們提供農資和技術指導。小麥長勢良好,畝均產量達到了600多公斤!農藝師會進行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生命周期監測,對小麥生長每個階段精準記錄,根據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澆水施肥方案。我計劃繼續跟他們合作下去,對玉米的產量充滿期待!”胥濤笑著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的過程中,一方面對于帶動更多小農戶提升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具有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通過提供從生產資料供應到耕種防收、烘儲加銷等多環節服務,帶領小農戶加入到提升單產的隊伍中來,搭建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橋梁。

其中,構建多元化的利益聯結機制是關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到增值收益。

“自從把干不了的活托管給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我們老兩口是省心又省力。”引鎮街道胡家寨村村民胡蘇欣慰地說,“我和老伴都60多歲了,兒女已經各自成家,管理土地實在有心無力。五年前合作社幫助我們種地,除了可以獲得每畝700元的保底收入外,還可參與分紅。”

“目前,我們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在堅持土地經營權、投資主體、收益主體‘三個不變’的前提下,向農戶提供單環節、多環節等托管形式,把提單產的關鍵技術環節也應用到他們的地里。例如在胡蘇的地里,這幾年主要采用了小麥寬幅溝播技術、氮肥后移技術等,今年小麥畝產也達到了600公斤左右,比他自己種地時提升了近100公斤。”薛強告訴記者。

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還首創了“合作社+托管員+農戶”這一服務形式,托管員負責田間管理,農戶按面積繳納托管費,收益按比例分成。目前合作社服務面積達3萬畝。

高高的個子,斯文的面龐,廣州市從化區宇從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鐘航雖然是“90后”,卻已經是“身經百戰”的田間“土專家”了。2020年,在廣州市從化區農業農村局的指導與鼓勵下,鐘航和朋友成立了合作社,根據農戶需求,推行托管服務,目前服務面積已超過7000畝。


宇從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正在廣州市從化區的托管服務地塊進行無人機“飛防”作業。鐘航 攝

為了保障農戶的根本利益,合作社創新了利益分配機制。“受土地細碎化、勞動力不足等因素制約,我們發現部分耕地出現長期或季節性撂荒現象。合作社創新了‘45+45+10’托管形式,合作社提供從農資供應、旋耕、育秧、插秧、施肥、防治、收割、烘干、倉儲、碾米加工、銷售等多環節托管服務,收割后以糧食產量(稻谷)為計算基準,所得收益45%歸合作社、45%歸村民、10%歸村集體。”鐘航說得頭頭是道。

“我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進行多環節托管服務,水稻收割后我們能拿45%收益,多好呀!”鰲頭鎮龍角村村民老邱笑著說道。在合作社管理下,該村的水稻畝產量增加了10%,水稻種植每畝節本30%。

怎樣扮演好

先行者和帶動者兩個“角色”?

近年來,關于保障糧食安全,“提單產”已成為熱詞。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其內容包括: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繼續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并明確提出,更加突出主體帶動,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作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專門制定了《百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提單產服務帶農戶實施方案》。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充不充分,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單產提升的效果和成色。”全國農業展覽館當代農業研究部主任楊衛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提單產,再通過這些主體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集成應用單產提升技術模式,是推動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產的重要一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過多年發展,具有數量大,規模適中,經營水平高,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能力強,帶動服務能力突出等特點。也正基于此,農業農村部將《百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提單產服務帶農戶實施方案》作為《2025年全國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配套專項工作方案》10項重點任務之首,旨在指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主體率先使用能提高單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率先向小農戶提供提高單產的托管服務,不只提升主體單產,也提升小農戶的單產,真正做到大面積單產提升。”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農民合作社發展中心(家庭農場發展中心)副主任周忠麗對記者說。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近400萬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10多萬家,組建聯合社1.5萬家。數量龐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進單產提升的過程中有哪些優勢?對此,楊衛東認為,新型主體承擔新品種、新技術試驗以及推廣、示范的任務,他們種植成規模、經濟基礎好,能夠承擔一定的損失,試驗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廣應用,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帶來產量和經濟雙豐收,成為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先行者和主要載體。

在周忠麗看來,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應用先進適用技術、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模式等方面有動力有條件,能夠通過社會化服務擴大服務農戶的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大田技術到位率,從而做到大面積單產提升。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在推進單產提升的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仍面臨著現實困境。“今年陜西氣溫總體偏高、降雨偏少,各地出現不同程度旱情,灌溉的重要性凸顯。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智慧噴灌、微噴灌等先進灌溉設備資金投入大,合作社也有一定經濟負擔,希望能進行資金傾斜或有所補貼。”薛強說。

在調研中,楊衛東也接觸了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以及各地管理人員,大家普遍反映開展實際工作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局限性強,受外界影響大,需要及時預警及進行防范方面的技術指導;政策扶持需要更精準化,比如明確將‘聯農帶農效果’作為農業資金分配依據等。”

記者注意到,目前全國多省都已相繼發布政策文件,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單產帶農戶。例如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統籌中央和省級項目資金,補強糧油作物生產薄弱環節,推廣龍頭企業引領型、合作社帶動型、家庭農場輻射型模式,服務帶動小農戶提單產;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支持1000個重點監測主體種好試驗田,再遴選一批生產先進、規模適度、綠色高產、裝備配套、效益良好的經營主體開展良種選育、技術推廣、農機作業演示等試點示范;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動員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積極參與大面積單產提升,率先落實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集成推廣智能化、精準化增產技術模式等。

夏收剛過,廣袤田野上處處呈現出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早晨6點,薛強來到合作社向農機手布置新一天的工作,匆匆接過薛拓遞來的豆漿油條后,跳上車駛向靈沼街道柳林莊村,那里有300多畝復墾復種的土地等待著被再次“喚醒”。同一時間,崔飛也帶領技術員們從服務中心出發,因為玉米播種正當時,他們一天內還要去多個村進行技術指導……當一顆顆麥粒簌簌落倉,一粒粒玉米種被播入沃土,那一片片承載著希望的農田,必將續寫出新的豐產增收篇章……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鐘欣 祖爽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監制:梁冰清 編輯:楊晰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農民日報 incentive-icons
農民日報
最新鮮、最全面的三農資訊
13687文章數 2056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关县| 虞城县| 拜城县| 三穗县| 临澧县| 华坪县| 巴里| 邵武市| 环江| 景宁| 哈巴河县| 丰镇市| 郑州市| 长汀县| 泉州市| 东海县| 依兰县| 阳原县| 洮南市| 尚义县| 小金县| 灵川县| 武夷山市| 泰兴市| 康平县| 忻州市| 庄浪县| 延川县| 洪江市| 太仓市| 阿勒泰市| 香港| 腾冲县| 锡林郭勒盟| 麟游县| 河东区| 岳池县| 宿迁市| 资中县| 侯马市|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