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陽市肖家莊鎮玉蘭村的沃野平疇間,30余畝桑園綠浪翻涌,12張蠶床孕育著“金繭子”,一條以蠶桑編織的鄉村振興新“絲”路正“破繭”成“蝶”,振翅高飛。村民崔鵬用五年時間,將傳統蠶桑產業從“一粒繭”升級為“一條鏈”,在他的努力下,玉蘭村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特色產業的精彩蝶變,繪就出“產業興、百姓富”的振興圖景。
走進汾陽市肖家莊鎮玉蘭村,連片的桑樹林隨風搖曳,嫩綠的桑葉散發著清新香氣。村民崔鵬種植的第二茬桑葉正吐露新芽,他養的第一批春蠶也已完成吐絲結繭。
汾陽市肖家莊鎮玉蘭村 崔鵬:這已經都喂了一批了,剛開始長得老高了,現在已經都剪了,剪了之后你看它的新芽已經頂出來了,咱們這塊是我剛開始的試驗田,總共四畝半,南面還有一大片,三十來畝。就像這個葉子它能做桑葉菜,中間的這個芽心,它還可以做桑芽茶,咱們下一步能開發的就是桑葉茶、桑葉菜,咱們汾陽又是廚師之鄉,可以做桑葉菜,最主要我們可以加工蠶蛹蛋白。
養好蠶,除了適宜的生長環境,最重要的就是精心管理。崔鵬一邊學習技術,一邊自種桑葉,在提高蠶存活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從最初手忙腳亂的“養蠶新手”到如今的“土專家”,他慢慢摸索出“養蠶如養娃”的門道。
走進蠶房,一排排折簇整齊排列,雪白飽滿的蠶繭鋪滿其間。蠶農們穿梭忙碌,熟練地進行收繭、分揀、裝筐……一派豐收景象。
汾陽市肖家莊鎮玉蘭村 崔鵬:像咱們這批蠶養得就特別的好,繭又白分量也足,相對來說我比較還是挺滿意的。
一片桑葉,一條“寶蠶”,不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從桑葉采摘、蠶的飼養到蠶繭加工,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讓村內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汾陽市肖家莊鎮玉蘭村 村民:這會兒社會好,摘繭也不用出去了,尤其是我們這上了年紀,在跟前就能賺上錢,也不用往這往那跑了,也帶起了我們老人的心勁,能賺生活費,也不用孩兒們負擔,在門口就賺了錢。
如今,崔鵬的蠶桑產業已頗具規模。小小蠶繭承載致富夢想,片片桑園孕育振興希望。談及未來,崔鵬也是信心滿滿,對種桑養蠶滿懷憧憬和期待。
汾陽市肖家莊鎮玉蘭村 崔鵬:咱們這里產業確實有點少,像這種家家戶戶在自己閑置的房里,非常符合這個庭院經濟,我的愿望也是帶領周圍村里或者說本村村民能夠做起來,讓村民增收致富,我想的是擴大規模,把咱們桑蠶產業繼續做大做強。
來源:呂梁第一民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