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悠久燦爛的文化傳承和秀美壯麗的自然景觀,擁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以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產為例,截至目前,我國有世界遺產59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40項、世界自然遺產19項,包含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在新的時代里,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作者 | 鞠強
我國從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自2017年開始,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5年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近年來,全社會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給予高度關注,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從哈尼梯田到大運河,從良渚古城到泉州,從普洱古茶林到北京中軸線,這些近年來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新晉世界文化遺產,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彰顯了文化遺產的保護成就。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背后是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工作機制的不斷完善,古都風韻和時代風貌得以交相輝映;大運河、長城這樣的跨區域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二者入選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給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方案”。
除了保護理念的轉變和保護機制的完善,科技進步也對文化遺產保護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對遺產的精準監測、管理和修復中,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化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都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建立布達拉宮整體數字模型的過程中,無人機航拍、三維激光掃描等最新技術就大展身手。
“文旅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公眾走近文化遺產,感受其中蘊含的獨特魅力,熱門景區、博物館常出現“一票難求”的場景。而且,在科技的加持和創意產業的助力下,公眾獲得了更為多元的體驗方式。敦煌莫高窟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良渚博物院以良渚文化美學為基礎開展了“良渚MEI”生活美學工程,這些都為展示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當我們共同感受文化遺產的光彩,我們既是在回望共同的過去,也是在展望共同的未來。
我國目前已擁有世界遺產 59 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 40 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 項,世界 文化遺產構成要素超 1600 處。這些數字背后,不僅是泱泱中華文化遺產豐富的實證,也是我國在 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的體現。
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欄目·科學探奇
螞蟻看似微小,卻是實打實的“生存大師”,有著過人的社會協作能力與組織智慧,至少在 1 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組織。
欄目·真相
網上流傳著不要經常刮胡子的說法,認為這樣會刺激皮膚,導致新長出來的胡子越來越粗。這是一個常見誤區。刮胡子不會改變胡須的粗細,所謂“越刮越粗”只是生理錯覺。
欄目·聚焦
多所高校設定論文“AI 率”上限在 20% 至 40% 之間。一些學生為達標反復修改,甚至借助 AI“反向優化”,此舉引發對檢測標準合理性與技術可靠性的質疑。
欄目·萬象
南極萬里之遙,但科考成果與我們息息相關。
-點擊 閱讀更多科學家的故事-
科技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學背后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