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文《緊盯國企領域“逃逸式辭職”問題 織密織牢制度防護網》。幾個關鍵詞,引發關注。
首先是“逃逸式辭職”,是指通過辭職、離職或提前退休實現所謂的“安全著陸”,并把在職期間的腐敗資金“洗白”。此外,一些干部在任時已埋下貪腐種子,卻故意延遲收割,待辭職退休后再到關聯企業任職,將權力轉化為“期權”。
這一提法最早出現于2022年,并成為當年反腐熱詞。三年之后,為何再被“緊盯”?因為對象發生變化了。
這就牽出了第二個關鍵詞“國企領域”。“逃逸式辭職”不光出現在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同樣也是“深受其害”。
為此,前段時間召開的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專門進行了著重部署。例如,四川全面核查擬離職人員近三年廉政檔案、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等情況,對存在疑點的人員,通過“書面審查+重點約談”方式開展復核。目前,已經暫緩4人離職。
湖南則督促指導相關企業紀委深挖背后的貪腐問題和“期權腐敗”行為,目前已協調地市級紀委監委指定管轄有關問題線索10余件。
而作為“逃逸式辭職”的典型,不久前,中國銀行貴州省分行原副行長徐鴻周的名字出現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通報中,此時距離他辭職已過去整整八年,先后輾轉多家企業高管職位。
這些經驗和案例,一方面說明我們對腐敗零容忍的決心,工作卓有成效,同時也說明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調整反腐敗策略和方法,織密織牢制度防護網,系統性強化對離職干部的全周期監管。
相信,隨著“離職必審”、“先審后離”制度在國資系統全面落地,曾經被某些人視作“護身符”的辭職信,正變成開啟調查的“導火索”。只要我們堅持零容忍的決心和意志不動搖,腐敗必將無所遁形。
編輯: 秦揚軻
視頻編輯: 王騁
責編: 張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