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一所高校66萬采購4臺空調的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其中最貴一臺單價高達22.6萬元。消息傳出,公眾紛紛質疑,普通民用空調不過幾千元,高校采購的空調緣何如此昂貴?面對質疑,校方回應稱采購的是精密空調,專為機房設計,與普通民用空調在生產標準、功率、功能上完全不同。然而,這一解釋未能完全打消公眾疑慮,不少網友仍懷疑其中存在利益輸送,導致價格虛高。
回溯過往,類似“天價采購”事件并非個例。此前,重慶三峽學院75萬元采購299元路由器的鬧劇,讓公眾驚掉下巴;福建福州倉山區煙臺山公園采購“天價樹”,一棵黑松采購價發票金額達77.6萬元,實際供貨價卻僅3.8萬元 ,巨大的價格差令人瞠目結舌。這些遠超市場價的采購行為,一次次挑戰著公眾的認知底線,也讓公共資金的使用透明度和合理性備受關注。
此次吉林高校采購精密空調事件,從專業角度來看,精密空調確實與民用空調有著顯著區別。精密空調主要用于對環境要求嚴苛的場所,如機房、實驗室等,需要具備恒溫恒濕、24小時不間斷運行、防腐蝕、抗電磁干擾等特性,其技術門檻和服務成本較高。據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國內精密空調市場均價約15萬 - 25萬元/臺,與該校采購價基本持平。從這個角度講,精密空調價格高有其合理性。
然而,公眾的質疑也并非毫無道理。首先,信息的不對稱是引發質疑的重要原因。普通民眾對專業設備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將工業品與消費品價格混為一談。而校方在采購過程中,信息公開程度不足,僅簡單回應是精密空調,卻未公開詳細的技術參數、采購流程、比價記錄以及供應商資質等關鍵信息,這無疑加劇了公眾的疑慮。
其次,采購流程的透明度和監管機制的有效性也飽受詬病。在以往的“天價采購”案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如技術審核失位,招標要求和中標產品功能天差地別;定價機制失靈,采購價格遠超市場正常水平;監管失守,讓一些不具備相應資質的供應商得以中標。這些問題的存在,讓公眾不得不懷疑,是否有人利用職權在采購環節中謀取私利,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
要化解此類爭議,重建公眾對公共采購的信任,關鍵在于增強采購的透明度和監管力度。一方面,高校等采購單位應在采購前充分做好科普工作,讓公眾了解專業設備的特性和價格區間;采購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公開所有關鍵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強化技術參數審核,引入第三方審計對高價采購項目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建立健全公眾溝通機制,通過聽證會、線上答疑等方式,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消除“暗箱操作”的質疑。
吉林高校“天價空調”事件,不僅是一起簡單的采購爭議,更是對公共采購體系的一次考驗。只有讓采購流程在陽光下運行,讓每一分公共資金都花得明明白白,才能避免類似爭議的再次發生,真正守護好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