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的嵩山南麓,潁水之濱,有這樣一位作家:他以筆為犁,深耕鄉土三十余載,將歲月犁進唐莊的每一寸土地;以紙為田,播撒鄉情、鄉思、鄉愁,讓文字在故土的阡陌間生長成林。陳占超,這位從登封大金店鎮金中村走出的鄉土文人,用一部部浸著泥土潮氣的作品,在中原文學的版圖上筑起了一座屬于鄉村的精神豐碑。
他的散文集《誰不說俺家鄉好》被評為 "2020 年度河南省全民閱讀推薦書目",十五萬字如十五道田壟,將唐莊的山水人文、風土人情一一耕織成永恒;新近出版的《泥清土香》則是一幅徐徐展開的鄉村長卷,每一頁都沾滿露水與炊煙,記錄著他對故土的深沉眷戀。更遑論他主編的《徜徉唐莊山水間》,匯聚百位文朋詩友的筆墨,為建黨百年獻上鄉土文化的厚重禮贊;連續三年主編的《登封散文年選》,為嵩山大地留存下 200 多篇閃耀著泥土光澤的文字;發起的《嵩岳散文茶座》,更如一盞長明的燈,照亮了數百名文學愛好者的創作之路。這些作品不是冰冷的鉛字,而是從土地里生長出的生命 —— 讓故鄉的泥土有了溫度,讓老屋的炊煙有了故事,讓無數在城市漂泊的靈魂,在字里行間尋回了心靈的歸處。
潁河之畔,萌芽文學初心
1963 年 3 月,陳占超誕生于潁河谷地的大金店古鎮老街。負黍古城的青石板路、明清老街的飛檐斗拱、街頭巷尾的傳奇故事,都是他文學啟蒙的鮮活教材。少年時,他常依偎在祖父膝頭,聽老人講述古鎮千年的滄桑;二叔陳海 —— 這位執掌登封五中教鞭數十載的老校長,用一柜藏書為他打開文學之門,從《唐詩三百首》到《三國演義》,每一頁都浸著墨香與潁河的水汽;三個舅父作為老三屆高中畢業生,在登封文壇縱橫馳騁的身影,成為他仰望的坐標;姑父秦文燦、姨父申遂坡從北京寄來的《解放軍文藝》,讓國家級刊物的油墨香與故鄉的麥秸稈氣息在他心中交融;兄長陳占有投筆從戎后金榜題名的經歷,更讓他懂得 "勵志" 二字的重量。
對文學的癡狂,讓少年陳占超甘愿跋涉二十里山路,徒步前往縣城新華書店。他在書架間一站就是半天,將《林海雪原》的插圖臨摹在作業本上,把《少年文藝》的文字嚼碎了咽進肚里。為攢夠訂閱雜志的四塊八毛錢,他撿了三個月的廢品,攥著零錢的手心全是汗 —— 這份對文字的虔誠,后來化作《老院老樹老井》里的句子:"書店的玻璃柜臺比戲臺還亮,每本書都像潁河冰下的游魚,閃著讓人眼饞的光。" 高中時,他的作文常被當作范文,那些帶著泥土味的描寫,早已顯露文學鋒芒。此后,河南省委黨校的函授課堂、鄭州晚報的通訊培訓班,都是他積蓄力量的驛站,為日后的創作埋下深深的根。
唐莊歲月,書寫鄉土華章
在唐莊鎮政府工作的三十余載,陳占超把自己活成了故鄉的一棵老樹。27 個行政村、193 個村民組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條溝壑,都印著他膠鞋的痕跡。公文包里永遠裝著兩個本子:藍皮本記著民生疾苦,黃皮本則收集著文學星火 —— 為寫《石秤村里尋秤錘》,他鉆進荊棘叢,任由樹枝劃破臉頰;為探九龍潭,他循著 "王莽攆劉秀" 的傳說溯流而上;在王河村,他追隨地質學家的腳步,把嵩山國畫石的紋理寫成散文;在千年核桃樹下,他用年輪丈量草木與人生的春秋。
投稿初期,信封因反復使用磨出毛邊,卻磨不碎他對文學的熱忱。1996 年那封寫給蘇小蒙的信 ——"請給底層作者亮出一盞燈",叩開了專業指導的大門。此后,《河南日報》《散文選刊》等報刊陸續出現他的名字,那些帶著土腥味的文字,寫老曹頭揚谷時木锨劃出的金弧,寫豆腐李倒豆腐腦時手腕翻出的水袖般的弧線,寫抗疫卡點煤爐上跳動的熱氣,全是從生活里榨出的汁。2016 年調任工會主席后,他更把清晨五點的老街、四季輪換的田野、干部群眾的笑臉,都釀成了筆下的詩,直到 2023 年退休,三十載基層歲月,攢下的素材能裝滿一整個谷倉。
筆墨耕耘,鑄就獨特文風
陳占超的文字是嵩山方言譜成的詩,是潁河浪花凝成的畫。他把 "婆婆丁"" 牛筋草扎了根 " 等鄉言俚語煉化成文學意象,在《向陽村的幸福花》里,用鋤頭的重量丈量時光,以玉米拔節的聲音記錄歲月。《古寨墻根下的童年趣事》中,他不僅測量每塊墻磚的尺寸,更觸摸彈孔里的戰爭記憶、野蒿根系里的歲月密碼,讓冰冷的磚石有了心跳。
他的觀察如顯微鏡般精準:《秋曬》里,老曹頭揚谷的動作被拆解成 "木锨劃金弧,谷粒落算盤,紅布竹竿揮作指揮旗";《嵩山仙境九龍潭》中,潭水如鏡映山巒,瀑布似珠落玉盤,連一塊石頭的紋理都帶著嵩山雪水的印記。韓達曾贊嘆:"他讓泥土在紙上生長,讓炊煙在字里裊娜。" 這種將日常升華為藝術的能力,源自三十年如一日的俯身耕耘。
薪火相傳,擔當文化使命
退休后的陳占超遷居登封市區,卻把根更深地扎進了嵩山文化的土壤。他新作頻出 ——《石淙河畔競風流》《嵩陽書院詠嘆調》等散文,《郭三戒幸招郡馬郎》等小小說,為嵩山文化立傳;作為登封市作協副主席兼散文學會會長,他將老縣衙改造成 "散文品讀會" 的據點,每月第三個周六,青磚灰瓦間必飄著茶香與書香,"二十四節氣里的鄉愁"" 古鎮記憶拾遺 " 等主題研討,吸引著周邊縣市的文學愛好者。
主編《登封散文年選》時,他騎電動車跑遍城鄉,鼓勵放羊老漢寫山歌,指導村婦王大姐改《菜園小記》。"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鄉土文化的拼圖",在他推動下,農民作者作品占比從零星到近三成,形成 "田間地頭皆文章" 的奇觀。"行走美麗唐莊"" 當陽山下好風光 "等采風活動已成品牌,他帶著文友春看五指嶺云海,秋賞三皇寨紅葉,路上既是講史的導游,又是示范寫作的導師:" 看那歪脖子樹,樹皮裂紋像老布鞋針腳,這是歲月的簽名。" 如今,以嵩山為核心的鄉土文學集群已匯聚近 200 位作者,老中青少四代同堂,讓鄉土文學煥發新生。
不忘初心,守望精神家園
陳占超的書房窗臺上,永遠擺著一罐唐莊的泥土,院里種著翠竹、桂花、杏樹 —— 這是他的精神圖騰。面對城市化對鄉土的沖刷,他用《大金店紀事》記錄最后一位釘馬掌師傅的淬火工藝,讓即將消失的技藝在文字里永生;《鄉村衛士》系列為基層抗疫者立傳,《傾心為民》獲省級報告文學獎,證明平凡人生亦有文學光芒。
作為 "嵩山鄉土文學工程" 的推動者,他將二十四節氣與鄉村生活結合,發起 "雨水春耕"" 霜降農事 "等主題創作,讓傳統節氣在文學中復活。" 大唐文友 ""登封散文學會作家群" 里,線上線下的研討從未間斷,昔日單打獨斗的寫作者,如今凝成了文化傳承的共同體。
年逾花甲的他,每天清晨繞武林公園晨練,面對嵩山吼幾嗓子,回家便伏案寫作。新作《當陽山居》里寫:"徜徉山水間,穿越時空隧道,游走桃源仙境,豈不是悠哉樂哉?" 這正是他的文學理想 —— 用三十余年光陰,在鄉土文學的田壟上深耕,讓故鄉的泥土永遠濕潤,炊煙永遠裊裊,為漂泊的現代人守住田園牧歌。
當城鎮化的喧囂席卷大地,陳占超和他的文友們用千萬文字構筑的精神家園,如嵩山上的古松,永遠向追尋鄉愁的人敞開懷抱。他們筆下的 "詩和遠方",不在別處,就在腳下這片浸透汗水與深情的土地,等著每一個靈魂歸來棲息。(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