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環境記協)應對氣候變化專委會在武漢首次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傳播影響力案例,旨在展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實踐成果與創新經驗,激勵更多媒體和社會各界聚焦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自應對氣候變化傳播案例征集活動啟動以來,各理事、會員單位積極響應,踴躍參與,現將案例整理刊發,今日刊發中國環境報《一本科普漫畫和它掀起的“漣漪”》。
一本科普漫畫和它掀起的“漣漪”
不久前,童書編輯兼法語譯者張蕾的新書——《關于氣候變化的 10 個誤 解》正式出版。拿到書時,開心之情溢于言表,這也是她在氣候變化領域所完成的第一件“大事”。
如今,氣候危機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作為普通人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點什么?張蕾正是帶著這樣的想法,投入到這本科普讀物的翻譯出版工作中。
3年不購新衣,身體力行踐行低碳環保
張蕾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并不是一開始就有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意識的。她自詡“曾是不關心風雨只關心風景的文藝青年”,在2018年之前甚至一度深陷消費主義帶來的快感中。
“直至2018年,我接觸到北京一個倡導零垃圾生活的環保社群——零活實驗室,才開始真正關注環保議題。”張蕾告訴記者,社群分享的一些綠色生活方式及理念深深感染了她,還有社群組織的觀影活動,比如像《無節制消費的元兇》等紀錄片,讓她了解到環境問題與個人消費息息相關。此后她便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
“我好多年不點外賣,如果不得不點,也只接受紙袋包裝的快餐。2020年—2022年,我還堅持3年沒買衣服和鞋子,現在很多衣服都有10年以上‘高齡’。此后也計劃一年不超過4件。”細數起日常生活的低碳行為,張蕾滿滿的成就感。
在當前的環保議題中,張蕾最關注的是氣候變化領域。2020年,一次偶然體驗“氣候拼圖”游戲的契機,讓她深切體會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森林火災、洪水、干旱、冰川融化……因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加速了全球變暖,也帶來了更頻繁的氣象災害。
這也讓張蕾開始思考,能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做點什么?當她與那本科學嚴謹又通俗易懂的法國氣候科普漫畫書相遇時,一切變得清晰起來。
《關于氣候變化的10個誤解》由法國開發署的氣候專家和熱愛環保的插畫師聯手創作,基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編寫,在保障嚴謹性的同時,還用富有表現力的漫畫呈現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讓每個人都看得懂。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氣候變化教育,通過一本好看又好讀的漫畫書,把這個看似遙不可及、‘與我無關’的話題講明白,消除大家對氣候變化的種種誤解,讓更多人知曉地球正在發生的事情,鼓勵每個人立刻行動起來。”張蕾希望把它翻譯成中文,讓每一位關心地球、熱愛祖國綠水青山的人都能讀到這本書。
化身碳路先鋒,為氣候科普貢獻綿薄之力
編譯工作并不容易。聽說了張蕾的想法后,領導曾回復她三個字“很難做”。首先,擔心這本書市場較小。
“氣候科普類的漫畫書,有閱讀年齡門檻,適合至少9歲以上的孩子閱讀。但往常都是0歲—6歲低幼齡階段的書比較好賣,因為是童書閱讀剛需期,之后學業壓力增加,這種課外讀物就沒那么受歡迎了。”張蕾解釋道。
其次,圖書市場上已有類似主題的繪本,但或者內容淺顯,或者主題太過嚴肅。“于是大家對這種題材的圖書,慢慢失去信心。”
此外,在編譯過程中,也面臨很多專業難題待攻克。“我并非氣候變化領域的專業人士,所以面臨對科學術語的表達和數據來源驗證等很多困難,在編譯過程中,如何將法語轉換成適合中文的語境, 標題如何翻譯得既準確又有趣也是我腦海中常思考的問題。”張蕾表示,這些困難都沒有勸退她,她希望化身“碳”路先鋒為氣候變化科普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為解決編譯專業術語難題,2022年10月,她加入了自然之友“玲瓏計劃——公民氣候行動計劃”第三期,利用周六日休息時間,跟隨氣候領域專家的課程學習專業內容。“有了這些課程打底,讓我對此前知曉的氣候變化知識,有了系統全面的了解,也讓我的編譯工作變得輕松了許多,實現了從字面化到本土、專業化編譯的轉變。”
之后的幾個月,除了完成項目組提供的專業課程,張蕾還查閱了大量中、英、法文資料,并多次與原作者進行郵件交流,也與國內的氣候專家對書中的每一處細節進行探討……經過反復修改,這本書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
這本圖文并茂的氣候變化科普漫畫書,剖析了大眾對氣候變化最典型的10個誤解,比如,“氣候變化并不存在?升溫2℃,世界不會改變?無所謂,2100年離我們還很遠……”,它以故事化、戲劇化的講解,通過多個漫畫角色的情景對話將知識娓娓道來、將誤解一一擊破,最重要的是它告訴每個人可以為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采取哪些行動。
圖書一經出版,受到業界諸多好評。“這本書通俗易懂地講述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層層遞進地引導讀者認識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深入思考綠色低碳轉型,倡導全民行動樹立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迎評價其為“一本難得的氣候變化科普好書”。很多讀者也表示,之前對環保和氣候變化有很多疑惑,讀完這本書后得到了解答,對環保議題有了更多情感上的連結。
借助社群傳播,擴大氣候科普的“漣漪”
圖書出版發售并不是最終目的,讓更多人行動起來才是張蕾的初衷。“我希望這本好看的科普漫畫書,能吸引更多人了解氣候變化的成因,以便每個人都能‘盡我所能’,為人類共同的未來行動起來。”這本書就是一個開始。
張蕾發起了《關于氣候變化的10個誤解》領讀者招募計劃,尋找關心氣候問題、愿意帶領更多人了解氣候變化、鼓勵更多人行動起來的伙伴。
記者注意到,招募對象還要求擁有線上或線下的社群,比如,擁有新媒體賬號或閱讀推廣群,亦或擁有教育機構、環保協會等的線下社群。“氣候科普類圖書專業性強,不能按照普通讀物去推廣,所以我考慮先將這本書觸達給已經有點環保意識的人,利用他們的社群號召力去擴大氣候科普的‘漣漪’,這樣影響力會更直接、更深入。”張蕾說。
目前,招募計劃已結束,張蕾在自然之友“玲瓏計劃”項目組和伙伴的支持下,篩選出100名領讀者,他們中有肩負“雙碳”和“垃圾分類”任務的社工;有環保NGO、企業、社會組織代表;還有各地學校的老師、學生以及繪本館的負責人……領讀計劃要求領讀者在各自社群展開活動,在有時間和余力的情況下,組織社群完成至少一場圍繞本書的線下或線上的讀書會,并將活動過程和結果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反饋。
在進行領讀活動中,讓張蕾印象最深的是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集體)實驗學校老師陳才英發起,除了領讀圖書外,還將這種創新的科普活動應用到學校教育中。
“這正是領讀者招募計劃想看到的結果,我們以社群為觸角,輻射帶動各領域關注環保議題的個人,進而讓個人再影響帶動他所在領域的群體,形成一個正向的傳播鏈條。”張蕾說。
談及接下來的工作安排,張蕾表示會充分利用線下圖書分享會,宣傳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科普知識,還會編譯與環保議題相關的科普圖書。她相信從“我”開始的氣候行動力量,是每個人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大步。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記者:董亞楠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