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我們還沉浸在9月3日的閱兵中時,賴清德卻做出了一個驚人舉動,竟然直接威脅臺灣抗日老兵。
表示只要他們前往大陸觀兵,便停掉養老俸祿,這句話簡直是無法無天,不禁讓人好奇,究竟是誰給他的膽子。
直接將黑手伸向了抗日老兵身上,抗戰名將張自忠之孫張慶成進行了回應。
賴清德
那么,賴清德為什么要這樣做?張慶成又是如何回應的?
賴清德無法無天的做法
大陸宣布將在9月3日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計劃邀請所有抗戰親歷者以及烈士家屬共同參與。
臺灣的抗戰老兵在最初獲悉邀請后,表現出明顯的期待情緒,對許多老兵而言,這不僅是晚年罕有的公開紀念機會,也是在大陸見到親人的一次難得機會。
賴清德
一些年屆百歲的老兵,甚至提前著手辦理赴陸手續,希望借此彌補戰爭和歷史造成的長期割裂。
臺灣民進黨當局并未在這一節點展現出最起碼的人道考量,賴清德領導的臺當局很快通過民政系統發出通知。
明確指出凡是參加大陸官方閱兵的臺灣退役軍人,將被立即終止發放抗戰老兵的退休俸祿。
賴清德
俸祿在臺灣的老兵群體中分量極重,這些老兵多數年老體衰,依賴這份津貼支付生活必需和醫藥開銷。
民進黨當局此舉,等同于將“養老錢”變成用來威懾老兵政治表達和情感選擇的工具。
面對這樣赤裸的行政威脅,原本已經報備計劃前往大陸的多位老兵,不得不在尊嚴與生存之間作出妥協。
賴清德
部分抗戰老兵當即宣布放棄行程,不少家庭因擔心后續會遭到其他連帶懲罰,陷入焦慮。
分析這一決策的動機,不難看出賴清德當局將俸祿工具化,核心并非基于任何法理或法規,而是服務于島內“去中國化”策略。
通過直接切斷老兵的經濟依賴,迫使他們放棄公開參與,成為賴清德團隊最具效率的威懾手段。
賴清德
這些事件的經過清晰表明,民進黨當局并不只是消極回避歷史,而是有計劃地把退役俸祿當成籌碼,用以交換老兵的政治沉默和對大陸紀念活動的抵制。
這種“養老錢換忠誠”的冷酷現實,不僅引發大陸社會的憤慨,也讓臺灣民眾開始重新審視執政當局在歷史議題上的真實態度。
抗戰老兵作為民族記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的處境,已經成為兩岸關系與歷史認同博弈的縮影。
賴清德
在這場博弈里,最難堪的,或許不是老兵本人的被迫退讓,而是這段曾經跨越黨派、跨越省籍的歷史,被赤裸地當作政治工具切割、改寫和利用。
張自忠子孫回應
在近年來兩岸圍繞抗戰記憶的表述中,張自忠將軍的名字頻頻出現,成為一種跨越黨派與地域的歷史象征。
張自忠是抗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國民黨將領之一,其在臨沂戰役、徐州會戰、棗宜會戰中多次身先士卒,最終于1940年壯烈殉國。
張自忠
而他的孫子張慶成近日就賴清德當局威脅抗戰老兵赴陸一事公開發聲,指責民進黨“拿政治撕裂歷史”。
張慶成表示,抗日戰爭是我們中國共同參與的反侵略戰爭,戰爭的成功是國共兩黨打勝的。
所以,張慶成隨即說道,臺灣的老兵想要參加自己戰勝的戰爭,去紀念那樣的戰爭,沒有什么好責備的。
張慶成
的確,老兵想要回家看一看,原本就是人之常情,如果當初沒有他們的奮血浴戰,根本就換不來如今的幸福生活。
所以,這一發聲引發了廣泛共鳴,也揭示出臺灣內部在抗戰記憶問題上的矛盾加劇。
事實上,近年來臺灣當局對歷史教育的重構已經逐步淡化抗戰敘事,諸如“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九三勝利日”等關鍵節點在島內不再具有公共紀念的儀式性,甚至在官方宣傳渠道中被刻意忽略。
張慶成
抗戰史教材內容遭到刪減,相關的紀實紀錄片與公共活動大幅減少,使得年輕一代對抗戰歷史的認知呈斷層趨勢。
張自忠之死原本是國民黨歷史中的戰功記憶,如今卻在大陸成為兩岸民族統一記憶的一部分。
從一位抗戰英烈的后代之言,到公眾對政治冷漠與歷史操控的抵觸,再到社會認知結構的逐漸變化。
網絡圖片
可以清晰看出,抗戰記憶不僅沒有被完全靜音,反而在被壓抑中形成了更為復雜的民族情緒張力。
這種張力最終指向的,不是政治的勝負,而是文化與歷史認同的歸屬問題。
閱兵的意義
當9·3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再度臨近,閱兵不僅是一場武裝力量展示,更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網絡圖片
此次大陸方面特別邀請包括臺灣在內的全體抗戰親歷者及其后代,以示對抗戰犧牲者的尊崇。
閱兵編排上還著重突出聯合抗戰的共同記憶,邀請國民黨老兵與共產黨后代共同參加,這在形式上塑造了歷史完整性,也對外傳遞民族團結的象征意義。
通過新型武器展示與整齊的方陣列隊,彰顯國家在新時代捍衛和平的實力與意志,并通過莊重典禮安慰犧牲者的在天之靈。
網絡圖片
這種兼具儀式感和現實防衛意義的場景,實際上回應了臺灣社會中部分人對抗戰歷史割裂的擔憂,以一種更宏大的公共敘事修復兩岸民族記憶的裂縫。
抗戰不僅是一個軍事勝利的符號,其深層意義更在于民族尊嚴的凝聚,正因為如此,許多臺灣老兵及家屬將此行視為“最后一程”,不只是一場參觀,而是用余生的力量見證歷史。
對于部分年事已高、身體孱弱的抗戰親歷者而言,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親眼看到中華民族整體對自己曾經犧牲奉獻的尊重。
網絡圖片
這種遲到的告慰,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他們被長期忽視甚至被污名化的歷史角色的一種遲到承認,更是兩岸情感層面難得的和解時刻。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賴清德等臺當局人物依舊延續“臺獨”主張,試圖通過政治言辭切割民族聯系。
無論從歷史還是國際法角度看,這種逆行都難以成立,大陸不斷強化的國族儀式感、島內輿論逐步回歸歷史事實。
賴清德
都在削弱那些妄圖通過政治語言塑造分裂意識的力量,閱兵,不再是單純的軍力秀肌肉。
它實質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再確認,是對那些為民族犧牲的先烈作出告慰的莊嚴儀式。
歷史從來都不會遺忘真正的英雄,抗戰的價值并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歪曲就被徹底抹殺,民族情感更不會因一時的分裂宣傳而被徹底拆散。
賴清德
在社會共識日益回歸之下,曾經被貶抑和扭曲的英雄群像終將重新屹立,而那些以分裂為圖謀的人,也終將在歷史大勢中被清算。
結語
抗戰老兵是中華民族血與火中鍛造出的英雄群體,他們的存在本應超越黨派、超越地域,成為兩岸共同銘記的精神豐碑。
歷史不能被選擇性記憶,英烈不應在晚年遭受否認與遺棄,對歷史的尊重,不只是對過去的敬畏,更是為未來的統一打下情感與道義的根基。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江蘇交通廣播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