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平均水深僅1.9米,姚明趟水就能過湖,為何太湖如此之淺?若將太湖挖深,使其成為中國最大淡水湖,在蓄水防洪的同時大幅增加我國淡水儲量,這一方案是否可行?
太湖位于江蘇省南部,總面積2578平方公里,周邊河網密布,出入河流共228條。這造就了其驚人的44億立方米淡水蓄水量。然而,太湖平均水深僅1.9米,最深處也僅4.8米。湖水如此之淺,與太湖的成因密切相關。
距今3000-4000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海灣。南北兩側的揚子江(長江下游舊稱)與錢塘江攜帶大量泥沙形成三角洲,并不斷向東推進,逐漸吞噬海洋。
原本的海灣被泥沙環抱,呈現封閉狀態;后因大量淡水河流匯入,逐漸沖淡內部海水,最終形成極淺的淡水湖。這是目前主流的學說。
另有說法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巨型隕石撞擊地面形成的隕石坑最終演變為太湖。無論哪種成因說,均表明太湖注定難以形成深水湖,而長期的泥沙淤積更使其水深問題雪上加霜。
228條河流出入太湖,在帶來充足水量的同時,也帶入了大量泥沙。據中國水利學會統計,每年太湖泥沙淤積量達33.5萬噸,導致其日益變淺。
如今工程技術成熟,若將太湖挖深至10米,其蓄水量可增加240億立方米,超越鄱陽湖的149.6億立方米,成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如此龐大的蓄水量,完全能夠提升防洪能力。
太湖流域長期受洪水困擾。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流域內全年降雨豐沛、暴雨頻繁,加之水網密度大,太湖難以承載過量來水。
1991年,淹在水中20多天的坂上村莊
自宋代以來,流域內平均每2-3年便發生一次洪災;僅1991年特大洪災,便造成全流域113億元經濟損失,對當地居民生活及區域經濟均造成沉重打擊。
若太湖具備足夠的洪水吸納空間,這一問題將迎刃而解。此外,挖深后的太湖可增加我國淡水儲量。
目前,我國淡水總量約3萬億立方米,人均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挖深太湖可起到一定緩解作用;若同步加強水質治理并修建人工水渠,或可成為南水北調的補充水源。
此外,太湖與長江、錢塘江相連,本應成為天然水運樞紐,卻僅能通行1000噸以下船只。若挖深后,太湖將成為江浙地區的“水上十字路口”,蘇州、無錫、湖州等地或迎來新發展機遇。
那么,這一工程是否可行?事實上,我國早有挖掘湖泊的經驗——上海滴水湖便是人工湖。
上海滴水湖
滴水湖耗時15個月,耗資5億元,動用12艘不同型號挖泥船、340套水利挖塘機,日均投入3200名工人,最終形成面積5.5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7米的湖泊。
而太湖面積是滴水湖的500-600倍,以此經驗類比,若將太湖挖深至10米,或需投入上千億元、耗時數百年,且挖出的240億立方米泥沙足以填滿1.5個三峽水庫。
泥沙處理本身便是難題,更遑論后續還需定期清淤維護。你們覺得可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