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三四千年前,云夢澤是中國第一大湖。那么,這個云夢古澤是怎么漸漸消失的呢?在歷朝歷代,它的面積又是多大?
要考證云夢澤消失的過程,最科學的辦法就是進行鉆探,土壤取樣。其次,就是翻閱古籍,進行史料分析,一點點地勾勒出云夢澤歷朝歷代的樣子。
其實,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我們對江漢平原各個古縣出現的時間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云夢澤消失的大致過程,雖然不是十分精確,但也不會差太多。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云夢澤怎么來的?
很簡單的說,云夢澤就是長江和漢水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滯留而成的。長江自宜昌出三峽以后,地勢突然開闊, 兩岸再沒有高山的約束, 江水也就放緩,在今江漢平原慢慢蓄積,就成了一個大湖。在春秋戰國時期,漢水也不是直接流入長江,也是先流入云夢澤。長江經云夢澤的遲滯以后,再向東流入大海。
云夢澤全盛時期有多大?
先秦時期 ,云夢澤的面積應在26000平方公里以上,相當于洞庭湖現在面積的10倍。具體范圍是:北界,今湖北鐘祥,京山一帶;南界,長江南面的今華容,安鄉一帶,與古洞庭湖群(當時洞庭湖是小湖群,沼澤地帶)相接;東界,今湖北黃陂區;西界,今荊州江陵以東。這個范圍指的是豐水期的湖面范圍,在秋冬枯水期,面積有所減少。當時云夢澤的核心區應為今 潛江、仙桃和洪湖等地。
楚國為什么遷都到郢(今江陵紀南城)?因為大別山麓和漢水上游都在姬姓諸侯的包圍下,今江漢平原又是一片水澤,只能選擇云夢澤岸邊的臺地建都。
《史記·楚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庚辰,吳人入郢。昭王亡至云夢。云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王走鄖?!碑敃r的郢都就在云夢澤邊上。
到了秦朝,今湖北南部出現的地名還只有安陸、竟陵、江陵和邾縣等少數幾個。
其中,安陸的意思是“安然于陸”,說明這里已經安然成為陸地了。邾縣是今湖北東面了,應該是長江穿云夢澤而出的地點。當時的竟陵縣治在今湖北天門市西北石家河鎮,此地應為漢水入云夢澤口。江陵是云夢澤西界。除這四個地名之外,秦朝時期,今江漢平原南部還未出現其他縣,應為水面或者沼澤地。有讀者會問,那章華臺不是在云夢澤中間嗎?我們要這樣看待云夢澤,它并不是一個純水面,而是一片巨大的濕地,中間也有類似于島嶼的高地,可穿沼澤地到達。章華臺臺基那么高,就是因為位于沼澤之中。
自戰國末年起,云夢澤北面的水面不斷退卻,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竟陵縣治所的變遷。戰國時期,楚國竟陵邑在今京山市平壩鎮,秦國的竟陵縣則移到了 今天門市西北石家河鎮,東漢時期的竟陵縣治則進一步移到了今天門市竟陵街道古城村。這說明云夢澤不斷向南退卻了。
為什么云夢澤北面的水面會退卻?因為江漢平原周邊的地形就是北高南低,長江泥沙的不斷在云夢澤淤積,北岸的緩坡區因為水流慢會優先淤積成陸地,水面就不斷向南面低低洼處擴張,洞庭湖反而一天天擴大。
同樣的原理,云夢澤地形較高的西面也漸漸淤積成陸地。
西漢時期,公元前201年,華容縣設立,當時的華容縣縣治為今湖北潛江龍灣鎮。安陸延續秦制,縣治為今云夢縣楚王城(與秦遺址疊壓)。這要說明一下云夢縣和安陸縣的關系,云夢縣是從安陸縣分出來的,時間為公元550年(北魏時期),主要原因也是云夢澤南退,新出現了大片陸地,于是析安陸縣增設云夢縣。
東漢時期,東漢設沌陽,縣治為蔡甸,標志該地已脫離沼澤區。
三國時期,吳國在當時長江的沙洲上設石首縣,當時縣治今石首東升鎮。265年,西晉設監利縣,縣治位于今監利北周老嘴,唐朝遷到現在地址。
(東漢末年時期云夢澤)
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時期,云夢澤進一步縮小,澤區退縮至竟陵(天門)以南,石首和監利以東,今漢川、蔡甸以西地區。而且,當時云夢澤的澤區已經有很多可以穿越的沼澤地帶了。從曹操敗走華容道就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可以從云澤夢沼澤區穿過了。
南北朝時期,是云夢澤分裂解體時期。這一時期,面積縮小到9000平方公里,只有先秦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而且進一步沼澤化。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說,此時的云夢澤“江流漫散,沙洲星布”。這一時期,云夢澤的南界也退至長江北岸,與洞庭湖分離。
于此相對應的是,公元503年,梁武帝在今仙桃西南設置了沔陽縣 ,這是云夢澤腹地首次設縣。
隋唐到宋朝,是云夢澤進一步消亡的時期。
唐朝貞觀年間,監利縣縣城遷到今址,原治所(周老嘴)因淤高廢為旱地。北宋初,竟陵轄境西延至漢水,反映云夢澤西部陸化。965年,宋太祖析竟陵設置潛江縣,“潛江”之名意思為“潛水成陸”??瓶笺@孔取土顯示,潛江地下30米為湖相沉積層,表層5米為宋代耕作土。
自唐宋起,人們開始圍墾原云夢澤沼澤地,在長江北岸筑堤,引發澤區加速淤積 。宋朝的時候,監利縣修建“四十八垸”,潛江縣筑“南北二圩”,政府設“圩官”管理。原云夢澤湖區從沼澤地進一步變成農田和陸地。衛星影像中,江漢平原圩田網格,仍保持唐宋“井”字形拓墾結構。
1270年,置景陵縣(今天門),管理澤區西北新生農田。五代時期,曾在今洪湖設立了玉沙縣,但后來被洪水沖毀,這個短命縣警示了人們過度墾殖的風險。
到了南宋,原云夢澤的水面,已經成了幾個單獨的湖泊殘跡,如,馬骨湖(洪湖前身),離湖(監利西)。 陸游《入蜀記》稱“自離玉沙,行百里皆平陸”。
明清時期,因長江潰口匯集殘存水體而出現了洪湖。1735年,清朝設文泉縣(今洪湖市)管理洪湖水域。
云夢澤,從“跨江南北巨澤”到“江漢湖群”,最終僅遺存洪湖、長湖、汈汊湖等幾處殘留。 整個退化的過程呈現“北部先陸化,南部后破碎”的過程,是自然變遷和人力改造共同作用的結果。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