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日訊 今年,濰坊峽山區岞山街道南夏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麥田喜獲豐收。“我們的小麥種植面積達860多畝,長勢良好、穗粒飽滿、稈子粗壯,平均畝產量在1300斤左右。”南夏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負責人趙華波說。
這份豐收源于黨建引領的創新實踐。南夏灣村共有耕地面積1154畝,人口1123人,種植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2018年,南夏灣村作為拆遷安置村,村民搬遷上樓后,務農積極性下降、土地流轉不暢和撂荒現象并存。當時,每畝土地年流轉價格僅為600元,這一現狀嚴重制約著村民收入增長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2022年,村集體積極探索破局之道,南夏灣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牽頭組建合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將碎片化土地轉化為規模化種植基地,采取股份發展模式,吸引群眾以資金入股合作社,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24年,合作社資金增至212.6萬元,其中村集體持股110萬元,村民持股102.6萬元。憑借資金支持,每畝土地流轉費用提高到1100元,逐步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農民共同富裕。
76歲村民趙壽齋當時入了一股,合作社辦起來后,醫保由合作社統一繳納,每年冬天還發放200元的取暖費,此外還有專門為老年人準備的生日蛋糕等節日福利。這幾年下來,最初入股的本金早就翻倍賺回來了。于是在今年他家頂格買了5股。他表示,自己對這樣的“抱團”模式充滿信心。
在合作社的經營方面,為防范生產風險,維護農戶利益,合作社與專業農事服務公司簽訂了托管協議,由專業種植公司提供播種、施肥、澆水、飛防、收割等一條龍管理服務,經營成本、資金周轉壓力小了很多,簽訂的保險協議,也為糧食產量提供保障。
合作社的穩健發展,離不開政策與技術的雙重支撐。今年以來,峽山區創新推出全域農資集采機制,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農戶受益”模式,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保障了農資質量;同時,岞山街道積極協調,解決了糧食倉儲和晾曬場地問題。在技術方面,合作社與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合作,引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由農業專家免費指導,目前該模式收益可觀。下一步,南夏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進一步擴大合作社規模,探索糧食深加工產業,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讓集體經濟活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真正讓廣大村民搭上“致富車”。
閃電新聞記者 劉九省 峽山融媒 韓欽 濰坊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