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菱
“誰也不會有太多的朋友,甚至最富有的人也沒有太多的朋友,因為真正的朋友是很難得的,真正的朋友是用錢買不到的。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朋友。男性朋友,女性朋友都可以。”這段話出自德國克里斯朵夫·海因和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在《和孩子聊聊生命里最重要的事》(花城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一書開篇說的。
以前讀過“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講戰國時的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鐘子期,鐘子期感嘆俞伯牙的音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無論俞伯牙彈哪種曲目,鐘子期都能準確說出其意境情感。鐘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認為世上再沒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自己心愛的琴,并永遠不再彈奏。這故事的寓意是:知音難覓,一旦找到應倍加珍惜。事實上,我國傳統文化里“管鮑之交”、“忘年之交”、“莫逆之交”、“竹馬之交”都是講“交友”的。
16世紀法國文藝復興文豪蒙田紀念好友拉博埃希時,將友誼表述為“由心靈相通的機遇相聯結的頻繁交往和親密關系”,他覺得友誼類似于命運中的奇跡。正因為友誼基于私人間情感聯結,因此朋友間應對彼此的意志深信不疑,對對方的任何所為都予以積極回應與支持。你看,這,與我們文化里常強調的“肝膽相照”極為接近。
如今的校園環境中,“交友”成為校園生活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朋友,既充滿了收獲與喜悅,也伴隨著挑戰與困惑。在學習上,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伙伴。進入高中后,面對復雜的問題,我經常和同學一起討論復雜的難題,互相分享解題方法。在緊張的學業之余,朋友還能與我們分享生活的樂趣,一起看一場電影、舉行一次聚餐,都能讓我們釋放壓力。
然而,交友也并非總一帆風順。
我是國際班的學生,很快就要走過國門去讀書。這兩年的讀書、學習、旅行,與外教老師的交往,與外國朋友的交流,我不時感到文化差異會成為絆腳石。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私人空間被高度重視;而在一些東方文化里,人們更傾向于緊密的社交關系。如果不提前了解及考慮,很容易引發誤會。還有,朋友之間的價值觀不同也可能會產生矛盾。在對待學業、未來規劃等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當它們碰撞在一起時,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和包容,友誼將會受到考驗。
在國際化的交友環境中,我們可以將中西方的交友理念和方法相結合。最關鍵的:真誠與善良永遠是必殺技,這是建立友誼的關鍵。無論對方來自哪個國家,真誠的微笑、熱情的問候和真切的關心能跨越一切障礙。
不僅如此,要積極主動地去結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我們可以主動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各種社團或組織等,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與不同國家的同學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尊重是最重要的,面對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即使存在差異,也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當遇到文化沖突時,不要急于評判,而是嘗試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溝通和交流來消除誤解。同時,我們也可以與朋友一起分享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色,通過美食、音樂等形式,讓友誼在交流與融合中更加豐富多彩。
中西方文化必有差異,交友方式和習慣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由于各自的歷史、地理、社會結構以及價值觀不同,中西方人在結交朋友和維持友誼各方面展現出了各自的特點。中西方在交友方式和習慣上也存在著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既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事實上,無論哪個文化背景下,真正的友誼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的。
當我們學會欣賞和接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友方式,就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人類是群居社會,友誼是重要的人際關系,不論哪個國家的人都需要朋友,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友誼觀不同,但人與人之間的“向真向善”永遠相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